宣教-良好意圖或聖經原則
Bassam Michael Madany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福音派人士常召開會議與諮詢會,商討後殖民時期的基督教宣教計畫,不幸地,其中若干會議之前設是,在穆斯林地區宣教之所以失敗,乃因福音不夠本色化,這種評估實在誤導。其實穆宣工作自19世紀開始至今,已在中東地區有長足成果。[1]

筆者曾在幾個國際廣播站委身阿拉伯語福音工作36年,與數萬計穆斯林聽眾交流,憑過往經驗,我實在想不通,為何本息化運動的倡導者認為,宣教士只要用他們的方法,在穆斯林世界的一切福音障礙就能消除掉!

筆者仔細研究近年新興的此種宣教理論,發現內中的宣教學已與傳統神學道統脫節,難怪激進的本色化模式漸漸融合進「局內人運動」(Insider Movement)裡。

局內人運動的基本元素或要旨,是推動穆斯林改皈基督教,有人為此提倡將伊斯蘭用語融入聖經,改動可能冒犯穆斯林的詞彙;今天若干《穆斯林用語譯本》(MIT,Muslim-idiom translations)已不用「父」指神,或用「神子」指耶穌,轉而用穆斯林可接受、「不傷感情」的詞彙。

穆宣的確難,委身此任務的基督徒固然可嘉,但有若干聖經原則是不能忽略的。局內人運動認為穆宣之所以難,因為啟示的聖經用詞教他們難以接受,認為問題不在於穆斯林的想法與傳統,其實後者與許多重要聖經原則相衝突,而那些原則,往往是保羅宣教傳統的重要部分。

當保羅與巴拿巴帶著聖靈的賜福、接受安提阿教會差傳之後,他們已有好的預備。保羅生於小亞細亞基利加的大數,早年受希臘式教育,父母是虔誠猶太人,送他往耶路撒冷,受教於迦瑪列門下,接受猶太教拉比的專業訓練。巴拿巴則是道地塞浦路斯人,在希臘文化中長大,同樣有好裝備去處理猶太人與外邦人對十字架福音的反對。

保羅與巴拿巴傳福音的時候,不稀釋福音或妥協。舉例說,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裡提醒當地新信徒(來自猶太或外邦背景的),他首次到該城傳福音的時候,並沒有因對象的偏見而妥協讓步。

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智慧人在哪裡?文士在哪裡?這世上的辯士在哪裡?神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嗎?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猶太人是要神蹟,希臘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哥林多前書1:18-25)

弟兄們,從前我到你們那裡去,並沒有用高言大智對你們宣傳神的奧祕。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哥林多前書2:1-4)

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他呢?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哥林多前書2:14-16)

從這些經文可見,保羅深知道猶太人和希臘人對他的信息的反對,但他沒有一刻猶豫,仍然宣講被釘又復活之彌賽亞的救恩。保羅曾是法利賽人,相信只要守律法就能討神喜悅;他也熟悉希臘文化思維,知道傳講對希臘人像是廢話;問題在於拉比文化與希臘文化,不在乎他的信息!

哥林多後書3章,保羅再談到接受福音的問題,解釋為何猶太人誤解了舊約裡的彌賽亞經文:

我們既有這樣的盼望,就大膽講說,不像摩西將帕子蒙在臉上,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但他們的心地剛硬,直到今日誦讀舊約的時候,這帕子還沒有揭去。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哥林多後書3:12-18)

舊約聖經的主要信息在乎救恩,首次由神在伊甸園裡,向我們的先祖亞當和夏娃宣講(創世記3:15)。後來神特別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應許,復向大衛重提。不幸地,儘管先知書如以賽亞書與詩篇都說,將來彌賽亞會以贖罪者身份降臨,兩約中間時期發展起來的拉比猶太教卻自創守律法得救的教義,這成為蒙蔽以色列宗教領袖心思的「帕子」,使他們抗拒贖罪者彌賽亞。這也成為流亡時期猶太人的主要信仰,所以他們抗拒保羅的信息。猶太人期望出現一位政治彌賽亞,將他們從羅馬帝國主義裡解放出來。

前面談到保羅時代的猶太人和希臘人為何抗拒福音,我想說明的是,妨礙當時人接受福音的,在於其既有想法,不在於保羅所用詞彙。21裡說:「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哥林多前書1:21)

所謂「愚拙的道理」是個重要模式,總括了使徒宣講的精意,希臘文稱為κηρυγματος。在神的計畫裡,宣講福音,是使人得救的途徑;而使人得救的原因,在乎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與復活帶來救恩,並聖靈運行而成的工作。

保羅所教導信基督之道,見於羅馬書10章的宣講場景。保羅深願同胞得救,知道他們「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羅馬書10:2-4)

企圖立自己的義,成為接受福音的主要障礙,猶太人和穆斯林都一樣;兩種信仰系統都完全在乎律法主義。無論拉比猶太教或伊斯蘭都認為,人有能力取悅神,只要嚴守律法就可以了!

再者,雖則穆斯林反對聖經的真實性、三位一體論、耶穌基督的神聖,與祂釘十字架,他們最反對的,是聖經的人論。基督教看見人的困境,知道一切皆因始祖墮落之故;穆斯林人性論卻非常樂觀,完全屬伯拉糾主義。

1959年《穆斯林世界》季刊(The Muslim World)有一篇文章談伊斯蘭的人論,講這點講得非常好。文章提到1957年若干基督徒與穆斯林學者在摩洛哥舉行學術會議,其中一位穆斯林教授發表文章說:

人得釋放之方、應隨從之正道,古蘭經已言明,經文對罪人、人類的始祖說:「你們都從這裡下去吧!我的引導如果到達你們,那末,誰遵守我的引導,誰在將來沒有恐懼,也沒有憂愁。」(古蘭經2:38)藉此嚴肅承諾,真主為人之得救預備了正道。因此伊斯蘭傳統有方法使人完善,沒有恐懼也沒有憂愁、並得到永恆福氣的方法,在乎在真主裡的生命,並為真主服務。

《穆斯林世界》總編輯Edwin Calverley在回應文章裡說:

伊斯蘭神學的人論與救贖論,引出幾個深刻問題。穆斯林深信「知之即行之」,只要有啟示的助佑,藉著真主傳遞的正道和律法,就能得救;人若是知道、看見了,就能順從。這想法往往教基督徒困惑,穆斯林說的好像忽略世上有的頑梗與心硬。(強調為筆者所加)

救贖的真道,在乎相信耶穌基督。正如保羅繼續闡釋人得救之方,不論其宗教背景,羅馬書10:5-17說:

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如此說:你不要心裡說:誰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領下基督來;誰要下到陰間去呢?就是要領基督從死裡上來。他到底怎麼說呢?他說: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裡,在你心裡。(就是我們所傳信主的道。)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經上說:凡信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

在經文裡,保羅重複在哥林多前書所教導的、信心的緣由:信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希臘原文為αρα η πιστις εξ ακοης η δε ακοη δια ρηματος χριστου,「基督的話」可譯作「傳講基督」,即等於哥林多前書1:21-24裡傳道的「傳」字 κηρυγματος。保羅於旨在護教的加拉太書裡,亦強調傳道的角色:

無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已經活在你們眼前,誰又迷惑了你們呢?我只要問你們這一件:你們受了聖靈,是因行律法呢?是因聽信福音呢?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你們是這樣的無知嗎?你們受苦如此之多,都是徒然的嗎?難道果真是徒然的嗎?那賜給你們聖靈,又在你們中間行異能的,是因你們行律法呢?是因你們聽信福音呢?正如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加拉太書3:1-6)

他向加拉太的新信徒闡釋道理時,比較「行律法」與「聽信福音」,或「信你所聽見的」。希臘原文作:τουτο μονον θελω μαθειν αφ υμων εξ εργων νομου το πνευμα ελαβετε η εξ ακοης πιστεως. ο ουν επιχορηγων υμιν το πνευμα και ενεργων δυναμεις εν υμιν εξ εργων νομου η εξ ακοης πιστεως.

希臘原文的εξ ακοης πιστεως(字面意思為聽見信理)出自以賽亞書53章首,先知用兩個問題開始,預言將來受苦與受死的彌賽亞:

我們所傳的(或譯傳與我們的)有誰信呢?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

「傳與我們的」信息正是福音,這不僅是一則消息,而是源於神永恆救贖計畫的好消息,乃連同神在三位一體裡第三位格的活潑力量一起,才能促成聽者的救恩。

局內人運動以「不冒犯的」字眼取代了神呼噓而成的聖經字詞,穆斯林因而聽不到聖經教訓,不知道未信者該如何皈信基督。冒犯與障礙,不在乎聖經用詞,乃在於不信者的心。要克服這個障礙,神已命定宣講之途,這是傳遞救恩的唯一方法。

局內人運動的倡導者提倡用「穆斯林用詞譯本」,這削弱了宣講、教導、傳道的重要性,過分強調所謂的簡化溝通(儘管他們出於好意),把我們信仰的抵柱挪走,實在已超越底線。神的聖父身份與基督的聖子身分,雖然可能成為穆斯林鄰舍的絆腳石,然而對聖靈能改變人心之信心,正是補救辦法。

我們不要忘記主耶穌基督給予教會的大使命。如前所說,保羅和巴拿巴受安提阿教會差遣,要將福音傳遍全羅馬帝國。他們第一次宣教旅程完結後(使徒行傳13、14章)即回到安提阿會眾當中述職,談到主如何賜福他們的工作。後來發生外邦信徒應否遵守摩西律法之問,教會即召開會議解決問題(使徒行傳15章)。聖經與教會兩者皆有份於宣教,已建立之教會更在當中有份。翻譯聖經的機構必須得著教會的祝福與合作,不忘歷代以來的譯經傳統-從別大西、武加大、威克里夫、丁道爾、英王欽訂本,直至今天一直承傳的道統。

筆者切望有志穆宣的信徒踐行聖經的話,少聽並沒有將心思意念降服在基督面前的文化人類學家或語言學家等人的「智慧話」!

[1] John R. W. Stott and Robert Coote, ed.,Down to Earth: Studies in Christianity and Culture, (Eerdmans, 1980), viii.

斯托德對洛桑續行委員會的影響,見於後來由洛桑運動資助的眾諮商會及會議。比如說,1978年在柳岸(Willowbank)舉行的「福音與文化諮商會」就由斯托德任主席,會議致力推動福音宣講之本色化。斯托德在柳岸諮商會文件〈序〉裡指:

今日世界的基督教宣教之最大挑戰,在乎我們是否願意隨從我們道成肉身之主的腳蹤,使福音本色化。我們溝通失敗,皆因未能本色化。

上述內容引述自已故Fredrick W. Evans Jr.博士的文章〈新福音主義對宣教之影響-歷史概論〉(Neo-Evangelicalism and Its Impact on Missions: An Historical Overview)(http://www.levant.info/MER061.html),該文於1985年在賓夕凡尼亞州百克郡四溪會議上宣讀(Four Brooks Conference Center,Bucks County,Pennsylvania,1985年7月9-11日),該會由若干有心人士發起,關注當時新興的宣教理論-本色化。會議結束時,更發表了「宣教關注宣言」(A Statement of Missionary Concern),但因宣言太簡略,共同簽署該文件者請Evans博士詳解宣言之目的,並詮釋內容。

宣言發表至今20年過去,但其適切性仍然未減。今天鼓吹基督教信息本息化的聲音仍不絕於耳,認為這最能使非信徒-尤其穆斯林-歸主,倡導者往往忽略了宣教的聖經原則,尤其聖靈在人皈依時的角色。


這篇文章翻譯自Rev. Bassam Michael Madany的在線文章「Good Intentions, Or Scriptural Principles in Missions」

http://www.answering-islam.org/authors/madany/scriptural_principles.html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