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一些基督徒的讀後感:zhj

分類:為伊斯蘭燃點的火炬
發佈於:2011-05-15, 週日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就當…」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想到了這句話。

千百年來,穆斯林群體對基督徒來說是一個遙遠、陌生的鄰居。高漲的民族情結鑄造了他們敏感、剛烈、易怒的個性,宗教優越感-穆斯林?或異教徒-更是一道旁人難以翻越的高牆;一出生就被灌輸的伊斯蘭反基督教教義讓我們對他們望而生畏。算了,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反正宣教工場多的是,忽略、逃避他們是基督徒正常的反應,卻不是造物主的反應。

就如書中所說的,哈里斯不是一個天才,卻是一個好學生,我認為他不是一個偉人,卻是一個神忠實好僕人。從一個自由發達舒適的環境來到一個貧窮落後封閉的異域環境一呆就是幾十年,沒有掌聲鮮花財富卻只有反對危險困苦,他為了什麼?他又憑著什麼力量堅持下去呢?

通過本書我才知道在那個戰爭的年代還有許多海外的宣教士為著中國的穆斯林在西北默默地奉獻。

哈里斯的一家給了我很大提醒,就是作為一個跨文化的宣教士所要具備的素質。

他是一個認真的人,就算在沒有作宣教士之前,他也是個優秀的人,他學習努力,注意力集中,珍惜生活和時間,從小就鍛煉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並有較強的道德觀和堅持不懈地追求原定的目標直到圓滿完成-一種令人敬佩的品格。這些雖然不能作為一個宣教士的必須的原則和標準,但這還是讓我想起一些偉人在青年時常常會有一些很獨特之處,是普通人所沒有的。他這方面對我的提醒是我要如何看待生活和學習。

如他的家人所說「在美國有大量的宗教工作可以做,你何必要一個落後的國家去浪費你的青春呢?」這個說法類似「在中國、在漢族、在本地還有許多的福音工作需要你做,你何必要到另外的地方去呢?」這種說法被許多不願離家的人視為正當的理由。哈里斯還是去了,雖然不是他認為的尼日利亞,但也是一個很落後的地方。清楚呼召後並付出行動,是他事奉的第一步。

想哈里斯學習語言的情況,他真是在為他的事奉拼命,漢語和阿拉伯語是世界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尤其是阿拉伯語,他在沒有正規教師幫助下,想盡辦法去學習,不正是他青少年時期的精神一樣嗎?不甘平庸,不享安逸,敢於挑戰困難,主動工作,並樂於冒險去尋找、嘗試新事物,適應新文化,是他成長的關鍵。

再一個就是他對苦難的承受力。我很難想像他和他的妻子是如何渡過喪子的痛苦的。本書所描述那時西北生活條件之艱苦讓我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如果是我,我可能會再三思而後行。但是他們都接受了,只要一家人能夠相愛地在一起,艱苦一點也沒關係,可是他們連這最起碼的要求都無法達到。我只知道我讀到宣教士的孩子們在中國去世,我心很痛。縱然如此,他們還是沒有放棄。神的安慰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白。

他們的付出得到獎賞了嗎?被人稱讚了嗎?沒有,反而是穆斯林對他們的反對、挑釁和仇視。我很欽佩哈里斯面對反對時的冷靜、沉著和智慧,他知道,要贏得穆斯林的信任不僅僅是辯論,而是實際上的愛、寬恕和尊重。他都做到了,在向穆斯林傳福音的方法上,他都表現出極大的智慧和熱情,這是他天生的嗎,不是,是他的選擇。

老人最希望過的應該是安渡晚年和享受天倫之樂,但是老人哈里斯卻還是在堅持不懈學習新的語言,為的還是穆斯林,他的敬業態度真的讓我感到驚訝。

通過本書,我更深一步明白了什麼叫宣教士,什麼叫跨文化宣教士。什麼叫持守異像,什麼叫捨己奉獻,什麼叫真愛,什麼叫堅忍。一個人被激動是很容易的事,但是真愛不是一時的衝動和熱心,而是一生的委身和堅持。透過本書,我瞭解到中國穆斯林工作的需要和中國教會的使命,也看到自己應盡的本份。我的心中有一個對穆斯林的禱告負擔。

願主興起中國教會,在中國教會興起穆宣工人。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