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拆毀我父親的祭壇?

給予勸勉,克服恐懼與家人的反對

向透過媒體、異夢、異象或甚至神蹟遇見基督的穆斯林背景基督徒談話是常見的事。其中若干人已經完成了慕道班的課程,也公開承認基督。然而,在同樣的穆斯林背景基督徒當中卻有若干人,經過更深入的討論後反映出,他們具有其他信念與基督救恩的信仰並不一致。他們對聖經的知識與理解仍舊很微弱。剩下若干人則仍繼續在道德與品格議題上掙扎著。另外還有許多人面對內在的痛苦與難以為繼的挫折感。這種情況在非穆斯林背景的若干初信信徒中也存在,但在穆斯林背景基督徒當中可以觀察到某些傾向,這些問題必須先得著解決,這運動才有可能成長。

要下筆寫作這一系列文章之前我十分猶疑。我並不希望讓人感覺耶穌在聖靈當中啟動的工作,可以由我們透過肉體去完成。我希望我所說明的一切都能更加確認我們在屬靈上是全然的無助,以及我們必須極度仰賴神的恩典這事實。我們需要認清現實,神的工作才可能往前進,而非因著屬靈的不成熟造成短路。透過這一系列文章,我的目的是要邀請聖靈光照那些黑暗的區塊,並且來強化基督門徒較為軟弱的區塊。

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

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

主每早晨提醒,

提醒我的耳朵,

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以賽亞書50:4)

家人反對的挑戰

雖說在不同的穆斯林環境中,狀況已有快速的改變,許多有機會領受救恩的穆斯林們卻因著家人來的壓力而害怕接受福音。這種壓力導致恐懼與羞恥,也可能導致屬靈上的混亂。在尼克.李普肯恩(Nik Ripken)所寫「順服的荒唐」(Insanity of Obedience)一書當中,他提供了為時15年之久的研究計畫結果,按著該計畫,他與太太路得與超過700名來自超過70個高度迫害的國家的信徒做訪談。尼克提及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寫道:「這群人中高達83%的人都是在自己的父親死後,才公開承認自己的基督信仰」1。雖說有許多跟穆斯林分享福音的宣教師,得到其家人的禱告、支持,並且首肯,還是有許多接受福音的穆斯林會被家人反對,甚至連思考得救的信息都不可以。

獲得家人同意可以被思考成需要持續不斷面對的問題,而不是一件「答應與不答應」的問題。多半的穆斯林慕道友在一開始追隨基督的旅程上都沒有事先經過周遭穆斯林的家人朋友與社群的贊成。在某些情況中,他們可能會遭遇冷淡或態度不明的情況。真正得到同意和首肯的案例仍屬非常少數。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基督徒的宣教歷史中,其實如今發生在穆斯林福音事工上的困難並不獨特。古往今來,關於福音滲透入拓荒地區中,發生過許多令人振奮的例子。甚至,連聖經也存在很清楚的見證,可以堅固初信者。神在掌權。其中有一處聖經敘事,對那些面對家人壓力的穆斯林背景基督徒來說是很貼切的一則故事,那就是基甸的見證。

基甸和父親約阿施的故事

在基甸的時代,以色列人受到米甸人的欺壓。以色列人民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們的土產都被仇敵給毀壞。就在此時,神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呼召他承擔重大的工作,去拯救神的百姓。在基甸第一次遇見神之後,聖經記載:「於是基甸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沙龍』。」(士師記6:24)

雖然基甸真的也為神築了一座壇,當時那地卻另有一座向為巴力所築的壇。神知道基甸需要得著屬靈的自由。而同時效忠於兩個神卻將阻礙他的自由。因此,神命令基甸拆毀他父親約阿施為巴力所築的壇:

「當那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你取你父親的牛來,和那七歲的第二隻牛,並拆毀你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在這保障上整整齊齊地為耶和華-你的神築一座壇,將第二隻牛獻為燔祭,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士師記6:24-27)

可以理解的是,當時的基甸很害怕,但是他還是聽命去行:「基甸就從他僕人中挑了十個人,照著耶和華吩咐他的行了。他因怕父家和本城的人,不敢在白晝行這事,就在夜間行了。」(士師記6:27)

但是世界上沒有什麼秘密可以永遠不被人知道,即便當時還沒有臉書!基甸把父親所築的壇拆毀一事隔天就迅速傳開。他的父親約阿施被眾人要求必須為他兒子的行為負責-當時那是一個講究群體利益的東方社會。讚美主的是,約阿施當時與兒子,也與神站在同一邊!

「城裏的人清早起來,見巴力的壇拆毀,壇旁的木偶砍下,第二隻牛獻在新築的壇上,就彼此說:『這事是誰做的呢?』他們訪查之後,就說:『這是約阿施的兒子基甸做的。』城裏的人對約阿施說:『將你兒子交出來,好治死他;因為他拆毀了巴力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約阿施回答站著攻擊他的眾人說:『你們是為巴力爭論嗎?你們要救他嗎?誰為他爭論,趁早將誰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毀他的壇,讓他為自己爭論吧!』所以當日人稱基甸為耶路‧巴力,意思說:「他拆毀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論。」(士師記6:28-32)

約阿施的立場很堅定。但是基甸事前理當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會有此種反應。事實上,基甸選擇順服神,突然間形成另一個家人必須面對艱難決定的情境。就這件事而言,其父親約阿施選擇與神以及其子基甸站在同一邊。算是個圓滿的結局。

至於約翰福音9章那生來瞎眼的人的記載,在本系列文章最後一篇中我們還會再談一次。那得著耶穌醫治的人的父母卻不願在他得醫治的時刻跟兒子站在同一陣線。因著害怕現下環境的壓迫,他們拒絕承認自己兒子的見證:「他父母說這話,是怕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已經商議定了,若有認耶穌是基督的,要把他趕出會堂。」(約翰福音9:22)這個例子讓我們明白,神聖的相遇不見得總能獲得圓滿的結局,不見得家人都能同心合意的順服神。

穆斯林背景基督徒的應用

不分年齡或者性別,當穆斯林考慮公開承認基督時,他們覺得自己所處的立場很像基甸。幾乎在所有穆斯林所處環境中,相信耶穌基督成為主會被他們所屬群體視為拒絕該群體與伊斯蘭的立約。承認基督是主,自動地被算為拒絕了穆罕默德,他曾禁止人民膜拜主耶穌基督。甚至在某些穆斯林所處環境中,叛教是法律所禁止的;就像是被視為把伊斯蘭的「祭壇給拆毀」一樣。

此外,多數穆斯林所身處的社群中,忤逆自己的父親、叔伯或社群中的長老們被視為不恰當的行為。家族長輩們的決定也被視為不可違抗。因此,穆斯林看待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們,正如基甸當年的社群怎麼看待他是一樣的:他使整個家族蒙羞。

屬靈勸勉的需要

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必須預備,在不被家人肯定的情況下生活下去。也許長期以往之後,這將導致人感到沮喪,除非他的家人慢慢開始接納所愛之人信主的事實。在發現對方信主而倍感震驚的感受慢慢減退之後,這樣的情況的確可能發生。但是其餘的人所面對的,則是家人無限期持續的表達不認同。

當穆斯林背景基督徒面臨這類的壓力時,他們需要屬靈的勸勉與教導。教導指的是強化心中屬靈的力量。藉著勸勉的事工,跟這群穆斯林背景基督徒一起同行的人很可能對他們的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力。聖經中提到「勸慰之子」巴拿巴,他就藉著這類的事工讓早期教會得著極大的益處。而其他的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可能可以透過一起花時間相處、鼓勵他們對基督保持真正的信靠,以及呼籲他們多禱告而勸勉自己的弟兄們。

基督的勸勉

身為穆斯林背景基督徒,他最終能否站立得穩要看他/她跟耶穌的關係如何。主擁有至終的保守之能力。沒有人可以將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從祂手中奪去。穆斯林背景基督徒的角色就是順服在主人的手下,如同陶土順服陶匠一樣。

然而,若干穆斯林背景基督徒卻出於自身的意志決定跳出主的恩手。為甚麼?我相信其中兩大原因即是缺乏家人的認同以及灰心喪志。拯救的是主,使人堅固的也是-但是主可能會使用你對他們提供他們亟需的勸勉。

向穆斯林背景基督徒提供勸勉的若干實際方法如下:

  1. 拜訪你的穆斯林背景基督徒的朋友

  2. 邀請他們一起分享團聚,或者出門去吃東西。其中包含若干屬靈的活動,例如一起禱告。

  3. 用電話一起禱告。

  4. 邀請你的朋友參加屬靈聚會、上教會或參加禱告會。

  5. 確認他們知道怎麼坐車去或者有人可以陪同他們一起參加聚會。

  6. 刻意地傾聽他們的需要,因為他們一開始很可能不會談得很深入。

  7. 贈送一些有幫助的文章、手機apps、日記本或網站等等。

  8. 一起閱讀聖經,或者透過電話一起讀經。

  9. 一起唱敬拜詩歌。

  10. 一起玩樂,例如爬山或出外野餐。

理查.貝利(Richard Bailey)牧師身為宣教師的導師,曾在巴基斯坦服事,後來又到紐約大都會區牧養。他勤奮的跟進穆斯林背景基督徒的做法給我很大的啟發。他曾分享下列的想法:

「在紐約大都會地區中的穆斯林當中服事時,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將擁有穆斯林背景的信徒的記錄建立起來-姓名、地址、電郵、電話號碼加上種族與/或國籍背景、語言…等資料。意即無論何時遇到一位穆斯林背景基督徒,我都會警醒地詢問這資料,然後在我的紀錄中做更新與記錄。」2

貝利牧師繼續提到:

「第二件事就是試著定期地打電話給他們,越多越好,看看他們好不好,並且邀請他們參加聚會與活動。如果他們來自巴基斯坦或印度(操    烏都語/印度語),我就會試著去他們家裡、公司或者找方便的速食餐廳與他們碰面,我們可以自由地交談,也許可能一起讀神的話,並且一起禱告。至於那些初信不久以及/或者信心軟弱的信徒,如果可能的話,我試著每週或每個月拜訪他們。關於這類的團契時光我腦海中存留許多美好的回憶。」3

我們私下認識許多穆斯林背景基督徒,他們見證貝利牧師的勸勉是如何地成為他們屬靈發展的核心經驗。

上述所提若干這類的活動也許可以為你的那些穆斯林背景基督徒朋友,在他們與耶穌同行旅程的關鍵季節中提供所需的勸勉。我們會在本系列中第三部分裡更仔細的討論其中某些內容。讚美神,現在有許多穆斯林背景基督徒正在基督裡成長,也在幫助其他穆斯林背景基督徒,並且向尋道的穆斯林做見證。既然我們都同心服事,所以我相信主耶穌將得著榮耀!

註解:

  1. Ripken, Nik. 2014. The Insanity of Obedience: Walking with Jesus in the Hard Places. Nashville, B & H Publishing Group; p. 164, emphasis added

  2. Personal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author, February 17, 2019

  3. Ibid.

關於作者

弗萊德.法洛克(FRED FARROKH)

弗萊德.法洛克牧師是一位有穆斯林背景的伊朗裔美國基督徒。他是以琳團契(Elim Fellowship)所按手正式差派的宣教師。畢業於神召會神學院(Assemblies of God Theological Seminary),擁有跨文化研究博士學位。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