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同在的力量

还是她,那个脑瘫儿的母亲,她叫小梅。转眼就过了三年,这三年是如何度过的?不堪回首啊。今天是儿子的生日,他三岁了,而且他竟然能够坐起来,还坐得很稳,身体不再前后晃动,他还能够自己用汤匙吃面,口水没有再滴漏不止了,也开始讲一两个单词,小梅最喜欢听孩子喊“妈妈妈妈”的。这一天,她特别邀请了一个家庭来和孩子一起庆祝生日,过去三年虽然苦,但走过了,还是可以微笑一下,她要特别感激这个家庭,没有他们,她会孤单,还可能放弃呢。

那一天,正是孩子出生第十个月,小梅心不在焉地坐在炕上手里抱着昏昏欲睡频频喘息的孩子,她知道今天有客人来,可是她无精打采,时而望着窗外发呆,时而无聊地刷手机,她丝毫不想理会手里抱着的孩子。直到客人来敲门了,她才回过神来,敲门的声音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客人还边敲门边喊着小梅。她急忙冲出去,低眉垂眼地把客人带到炕来,顺道把孩子放到炕上,让他躺着,就赶紧煮水,把馍馍放在盘上,再准备煮几个小菜,忙得不可开交。尽管客人已经前方拦阻说不要客气,就喝一点青茶,一贯热情款待的小梅,其实也是这个民族的固有特色,客要一味款待。小梅就在一边忙着做饭,房子不大,炕和厨房是一体的,客人坐在炕上,其中一位客人逗着孩子玩,孩子一动也不动,口水不受控制地漏下来,但他的眼睛却跟着客人的玩具移动,原来那位客人带了小玩具来,铃铃响,清脆的声音吸引着孩子。

当小梅把菜和馍馍都摆放好了,一个小木桌上几乎被占满了盘子,再也没有空间可以摆放碗筷了,真的好丰富,小梅发现孩子开心地笑,她感到惊讶,因为她从未看过孩子笑得那样开心,眼睛还不停地转动。她留意着这位客人与孩子的互动,这位客人她尚未认识,是一位很温柔的女性,是另一位朋友带过来,说要介绍她认识的。原来这位客人是一位心理咨询师,难怪那样和蔼,她想。可是,她感到好奇,为什么孩子会笑得那样开心?而过去十个月来,我从未看见。那位心理咨询师客人叫诗,诗告诉她,那是因为她不相信孩子会笑。

确实,小梅总是不自觉地沉溺在自己的失望里,连自己都笑不出来,孩子怎么懂笑呢?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看着客人吃,自己却不动碗筷。说到孩子,她又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失望和无奈,一想到未来的日子,一想到欠债累累,她就眼前一片昏暗,只要谈及孩子接下来如何,她的话则戛然而止。她还感叹地说:“你看,这孩子都十个多月了,连奶瓶都抓不稳,这边喝奶就从嘴的另一边漏出来了。”然后,小梅沉默了半饷。

小梅习惯沉溺在失望里,就仿佛定格了。她没发现诗在尝试教孩子学习抓住奶瓶,那奶瓶有两个提手,非常便捷,孩子两手就能握住。当小梅再回过神来时,她再度惊讶,她看到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手握住奶瓶,尝试吸吮。小梅几乎要掉下眼泪,那是什么回事?怎么孩子竟然可以自己抓着奶瓶?她似乎难以相信,但眼前又是事实。她急着问诗,迫切想知道,是诗动用了什么技巧吗?还是,诗懂得魔术,瞬间就能使人变了个样?

诗什么技巧都没做,诗告诉她,只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到,我们就给了孩子希望,正如你相信孩子会笑,你就会用笑脸对着他,他看见你的笑脸,自然就懂笑了。小梅听懂了,她为自己一味地对孩子失望感到羞愧,她总是认为孩子就是一辈子都这个样子,没救了。原来她自己最首先标签了孩子,把孩子看为一个无能的脑瘫儿。小梅很感激诗,因为那一天诗像天使,把祝福和希望带来了。

然而,她更感激,从那天起,诗一直陪伴她,以致她忘记日子的艰辛,坚持给孩子做训练,并且相信孩子的能力。这份支持,那样重要,她一直好奇,诗的爱从哪里来?她本来不认识诗,就那一天,诗来到她家的时候,她还心不在焉,可是,诗就成为了她的朋友,那种没有利益目的的朋友,诗的纯然和真诚,她感受到,而且没有让她感到压力。因为有些人虽然好意帮忙,但总叫人喘不过气来,好像这份“帮忙”附带着条件。诗的援手,让她感到温暖和自在。她知道诗是基督徒,这份爱有别于她在伊斯兰教里领会的。

故事小感触

有人陪伴和同行可以使活在穷困中的人获得温暖和勇敢,这份陪伴和同行来自于那更大的“同在”力量,正如小梅说的,她知道诗这份爱有别于她在伊斯兰教里领会的。圣经《申命记》31:8说:“耶和华亲自在你前头行,与你同在;祂决不撇下你,也不离弃你;你不要害怕,也不要惊慌。”

那同在的力量就是这位神,祂说祂会亲自在我们前头引领我们,同时也与我们同行。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