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伊斯蘭聖戰軍對比基督徒十字軍

分類:文章
發佈於:2011-05-15, 週日

誰應該擁有「天堂王國 The Kingdom of Heaven 」?

James M. Arlandson

列尼史葛( Ridley Scott )的巨作《天堂王國》( The Kingdom of Heaven , 2005 年 5 月上映,也稱《天國驕雄》、《天國王朝》)這部 電影描述的背景是歐洲十字軍與穆斯林聖戰軍在耶路撒冷的血腥戰爭,最終穆斯林獲勝,根據影片的結尾看來, 《天堂王國》 是對耶路撒冷的另一個名稱。

這部影片至少對我的意想不到的結果是,我從中更深確信穆斯林和基督徒都不應為耶路撒冷爭戰。該城在歷史上並且最初就是屬於猶太人的,他們在基督降臨一千年前、穆罕默德出生一千六百年前就已經擁有它了。當他們被驅逐出去的時候,時機一成熟許多人就回來了;對這座城市的愛深深植入了他們心中。所以今天它屬於他們。認為穆斯林或基督徒贏得耶路撒冷是通過某種神權或毫無異議的假定 – 說「它當然屬於他們的」 – 那只是一個神話。

然而,話雖這麼說,影片做了一個錯誤的假定。它認為歐洲的十字軍和穆斯林聖戰軍在爭戰耶路撒冷的時候站在同一立腳點上。事實正好相反。當中世紀的基督徒在為世俗爭戰時,他們已拋棄了耶穌基督的榜樣。然而,當穆斯林爭戰耶路撒冷並佔領了其它城市的時候,他們是以他們先知穆罕默德為榜樣。所以無論如何,這兩個宗教不是站在同樣的立場上。

為闡明這種非故意的結果和對軍事征服持有的相反立場,這篇文章分成兩大部分來寫。第一部分敘述早期的穆斯林聖戰軍怎樣創立伊斯蘭。一旦我們瞭解了它的起源,那我們就能瞭解其後來的歷史。第二部分闡述耶穌對耶路撒冷的觀點,並且敘述它應如何影響著今天的基督徒。第二部分也分析了伊斯蘭的耶路撒冷觀,是通過兩個工作在美國的穆斯林學者的描述來展現的。

I .伊斯蘭聖戰軍( The Islamic Crusades

西方人很少知道穆斯林在穆罕默德 632 年死於高燒後的兩年間於阿拉伯半島之外組建了他們自己的聖戰軍。文章的第一部分回答三個關於早期穆斯林聖戰軍的問題。在本文中, Crusade (源自於拉丁詞「 cross 」)一詞意思是聖戰。它是用來平衡反擊穆斯林一貫的控告說只有歐洲人發動過十字軍東征( Crusade )。穆斯林似乎忘記了他們自己也有,比歐洲人為抵禦伊斯蘭擴張而發動的十字軍戰爭還早了幾個世紀呢。

(參見本網站文章 25 十字軍的真正歷史

1. 誰或甚麼促成了伊斯蘭聖戰軍的誕生?

讀者可能會感到驚訝的是,穆罕默德正是第一個發動聖戰的人。

在 630 年 10 月到 12 月,在 630 年 1 月征服麥加之後,穆罕默德發動了佔領塔布克( Tabuk )的聖戰,塔布克是今天沙地阿拉伯北部一城市,但在七世紀的時候它處於北方部落的控制之下。「聖戰」一詞用得很恰當,因為早期的穆斯林資料說這支軍隊有三萬陸兵和一萬騎兵,而且穆罕默德是打著伊斯蘭的旗幟進行侵略的。在他北進的路上,穆罕默德製定(或強取)了一個「條約」 – 無緣無故 – 要求阿拉伯的基督徒小部落交納丁稅,否則就要攻打他們殺戮他們(丁稅就是對非穆斯林的一種勒索稅,以便能安心地生活在伊斯蘭的「特權」下,參見古蘭經 9 : 29 )。他們還可以選擇皈依伊斯蘭,但大部分人不想皈依,寧願交納丁稅。然而,穆斯林軍隊一到達塔布克的時候,拜占庭的軍隊卻沒有出現過。先知穆罕默德相信了一個虛假的傳聞。所以穆罕默德和他的大部隊返回了家。

所以正是穆罕默德本人鼓動著頭幾代的穆斯林進行他的聖戰。

2. 除了跟隨穆罕默德這一原因之外,為甚麼穆斯林首先要在阿拉伯半島之外發動他們的聖戰?

在一場於歐洲十字軍出現之前就持續了幾個世紀的複雜戰爭中,是甚麼引發了這些戰爭,很難得出一宏偉單一的理論。因為這種困難性,我們請了三位學者和兩位見證人來參與分析早期伊斯蘭聖戰的動機。

穆斯林護教家如賽義德庫特卜( Sayyid Qutb )聲稱伊斯蘭的使命就是扭轉世界的不公。他的腦海裡所認為的就是如果一個社會沒有被伊斯蘭所統治,那麼這個社會理所當然地必然是不公的。但如果伊斯蘭統治了它,那公義必充滿了它( In the Shade of the Qur'an , Volume 7 , page 8 – 15 )。伊斯蘭是擴張主義者,它必須征服整個世界以表達安拉在這個星球上的完美旨意,這是庫特卜和其他穆斯林所堅信不移的。但事實是相反的。多個世紀以來直到現在,伊斯蘭並不代表正義。人們 - 尤其是婦女 - 在伊斯蘭的土地上備受壓迫 – 遠不只是因為有像薩達姆侯賽因這樣的 暴 君。伊斯蘭的實質就是要控制社會的方方面面,這點庫特卜在別處(例如 147 – 150 頁)也確切地描述到了,但伊斯蘭律法有時太過分了。過分從來不是公正。雖然如此,庫特卜將伊斯蘭描述成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以政治和軍事為手段的擴張主義者,在這點上,他一點都沒有說錯。

卡倫阿姆斯特朗( Karen Armstrong )原來是個修女,她能言善辯,寫了很多著作,是伊斯蘭的護教家,她下面的話說明穆斯林的聖戰缺乏令人滿意的解釋:

一旦(艾布伯克爾 Abu Bakr )(在阿拉伯半島內)鎮壓了(反伊斯蘭統治)的叛亂,艾布伯克爾可能已經決定通過利用穆斯林社會內難駕馭的力量來對付外部敵人以緩和內部的緊張局勢。無論情況是怎樣,在 633 年的時候,穆斯林軍隊在波斯、敘利亞和伊拉克開始了一系列的戰爭。( Jerusalem: One City, Three Faiths, New York: Ballantine, 1997, page 226

關鍵詞「可能已經決定」表明對發動戰爭的原因有所遲疑,「緩解內部緊張局勢」和「利用難以駕馭的力量」這些話都不能充份說明伊斯蘭聖戰是正當的。而且,她還指出 633 年伊斯蘭在阿拉伯半島的「外部敵人」是波斯人和拜占庭人,但他們在彼此多年的混戰之後都已疲憊不堪了,根本對伊斯蘭構不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它侵入了一個「權力真空」的社會,是無正當理由的攻擊(阿姆斯特朗, 227 頁)。她不能確信地知道為甚麼穆斯林朝阿拉伯半島以北進軍。

專門研究早期伊斯蘭戰爭歷史的學術泰斗弗來得多納爾( Fred M. Donner )總結了伊斯蘭聖戰的三大主要因素。第一,伊斯蘭信息在意識形態上本身觸發了穆斯林中佔統治地位的中堅分子跟隨穆罕默德和擁護他的征服慾望。伊斯蘭有奉真主之名征服世界的神聖使命。( The Early Islamic Conquests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81 , 270 頁)。第二個因素是經濟因素。穆斯林統治者「想擴張這個新國家的政治邊界,為的是比以前更加能保障他們已經擁有的一個世紀或還要長時間的跨阿拉伯之外的商業利益」( 270 頁)。最後一個因素是政治統治。統治者希望藉者好戰的阿拉伯部落移民到新佔領的領土來保持他們在這新的政治集團中的頂尖地位( 271 頁)。

無論如何,有了這三大因素就足夠了,我們沒必要更深入地探究了,但要指出的是他們的戰爭與自衛毫無關係。早期的穆斯林純粹是以侵略為目的的,週圍的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沒有對他們有任何的挑舋。

哈立德瓦利德( Khalid al-Walid )(死於 642 年)是位血腥殘暴的人,當時是穆斯林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在他逼伊拉克幼發拉底河畔希拉赫城( al-Hirah )的統治者投降時所說的話中,他也回答了為甚麼穆斯林在阿拉伯半島之外發動瘋狂進攻的問題。他被派去號召人們皈依伊斯蘭否則逼他們交納生活在伊斯蘭統治下作為享有次等公民的「特權」的「保護費」(就不會再受攻擊)。哈立德說:

「我呼籲你們歸向真主和歸向伊斯蘭。如果你們回應這呼召,你們就是穆斯林:你們擁有他們享有的利益,同時承擔他們應盡的責任。如果你們拒絕,那(你們必須交納)丁稅。如果你們拒絕交納丁稅,我將 帶來一些想死多於你們想生的部落 。我們將攻打你們直到真主在我們和你們之間作出決定。」 ( Tabari , The Challenge to the Empires translated by Khalid Yahya Blankinship , NY : SUNYP , 1993 , 3, volume 11, page 4; Arabic page 2017 )

因此,根據哈立德的話看來,宗教是早期穆斯林征服其他人的主要動力(雖然不是唯一的動力),所以多納爾說的第一因素確實如此。

哈立德還說過如果有些人既不皈依也不交稅,那他們必須與一些熱愛死亡如其他人熱愛生命的軍隊戰鬥。這句話鼓動著今天的奧薩馬本拉登和巴勒斯坦恐怖分子 – 他們引爆自己身上的炸彈連同無辜的平民一起犧牲,因為爆炸者愛死亡多於基督徒和猶太人愛生命。奧薩馬本拉登頒佈了一冗長的反猶太復國主義 – 十字軍(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宗教法令,他這樣定論他的聖戰主義者:「這些年輕人愛死亡就像你們愛生命那樣。」 2000 年,身為倫敦伊斯蘭政治思想研究所所長的政治理論博士 Azzam al-Tamimi 在他的「真主黨給巴勒斯坦人的禮物」一文中,也從早期伊斯蘭的這些話中吸取了靈感。

如多納爾指出的那樣,物質利益也必須包括進這種不太聖潔的呼召中。當哈立德察覺到他的穆斯林聖戰軍很想返回阿拉伯半島時,他指出波斯人的土地是多麼的誘人:

你們不認為(你們的)食物就像滿是塵土的溝壑嗎?向真主發誓,如果不是為主道而戰並要求(人們)歸向真主,我們也不愁吃穿,明智的選擇(仍然)是繼續在這土地上爭戰,直到我們佔有它為止 」 ... (Tabari 11:20 / 2031)

做這篇「鼓動人心」的演說當時,波斯帝國包括了伊拉克,這就是哈立德作戰的地方。他的目標除了通過戰爭伊斯蘭化當地居民這個宗教目的之外,哈立德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佔有」這領地。

教皇烏爾班二世( Pope Urban II )在 1095 年第一次倡議中世紀的十字軍武力反抗穆斯林「異端」,以回應穆斯林幾個世紀以來的侵略。艾布伯克爾( Abu Bakr )也像烏爾班二世那樣,在 634 年發表自己的演說,鼓動穆斯林武力對抗「異教徒」,雖然他的演說不像教皇那樣冗長。艾布伯克爾在他簡短的佈道中說:

... 確實,真主的聖書中說為主道而戰的回報是穆斯林最喜歡挑選的東西,藉著它,真主可以叫(人們)脫離卑微,讓人今世和來生都是有面子的高貴人 。 (Tabari 11:80 / 2083 – 84)

所以,這位哈里發重複古蘭經對今生交換來生的重要性,(參見本網站文章 35B 伊斯蘭殉道主義?多麼划算的一筆交易啊! )這是經濟交易要用聖戰換來(參考古蘭經 4 : 74 ; 9 : 111 和 61 : 10 – 13 )。這就要求人們殉教,符合多納爾的第一因素宗教動機,足以讓年輕的穆斯林前仆後繼,在七世紀的時候朝阿拉伯半島之外的地方佔領發動聖戰。

蘭聖戰軍是不是用刀劍來逼人皈依?

歷史事實表明,大部分被征服的城市和地區都是接受古蘭經 9 : 29 中所說的 – 和被後來的穆斯林聖戰軍所強迫的 – 三種選擇(攻打死亡、皈依、或交納丁稅)中的最後一種。他們寧願交納丁稅但保留他們自己的宗教。然而,人們最終還是皈依伊斯蘭了。畢竟,伊斯蘭土地上就是因為這種 – 或許多 – 原因命名的。為甚麼?

四位穆斯林護教者美化人們皈依的原因,所以他們的講法是令人懷疑的。

第一, Malise Ruthven 和 Azim Nanji 利用古蘭經來解釋後期的歷史事實:「伊斯蘭通過戰爭和皈依來擴張。雖然有時會有人說伊斯蘭信仰是藉著刀劍來傳播的,但兩者不是同一回事。古蘭經毫不含糊地說,『對於宗教,絕無強迫』(古蘭經 2 : 256 )」。 ( Historical Atlas of Islam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2004, 30) 。根據他們的說法,古蘭經說沒有強迫,所以歷史事實符合神聖的經文。下面分析了這種不堪一擊的推理。

其次, David Dakake 也提到了古蘭經 2 : 256 ,他非常狹隘地定義強迫的意義。聖戰被誤解成是強迫「處於死亡痛苦中」的猶太人、基督徒和其他中東、亞洲和非洲人民皈依伊斯蘭 ("The Myth of Militant Islam," Islam, Fundamentalism, and the Betrayal of Tradition , edited by J. E. B. Lumbard, Bloomington : World Wisdom, 2004, page 13) 。這是對強迫的一種非常狹隘的定義,如我們下面將看到的。

最後, Qutb 也引用了古蘭經 2 : 256 ,他甚至更直截了當:「伊斯蘭歷史上從沒強迫過一個人改變他的信仰」 ( In the Shade of the Qur'an , volume 8, page 307) 。這在表面上看來就夠荒唐了,這只能證明伊斯蘭學者有偏見傾向,在西方這些論調是一點都站不住腳的。

這四名護教者 - 也代表了其他護教者的觀點 - 似乎遵循以下的古怪邏輯:

(1) 只有將刀架在了一個人的脖子上才算是強迫皈依。

(2) 軍事進攻的時候沒有「懸著刀」叫人皈依(因為穆斯林聖戰軍的刀劍只在城牆外閃爍寒光,不是直接架到別人脖子上)。

(3) 所以,軍事攻打的時候沒有出現強迫皈依的現象。

但歷史並不遵循這抽象的邏輯。即使曾受天經的人受到大赦,是不是大部分被征服的民族都會做出這樣明顯的區分呢?也許少數頑固分子會這樣做,但大多數人呢?那個時候的大多數人不知道認字,所以當他們看見一支穆斯林軍隊在他們大門外時,即使到了最後,他們為甚麼沒有皈依? Ruthven 和 Nanji 提出皈依的原因除了刀劍逼迫之外,還有其它理由,比如人們疲憊於教會的爭論,一些類同的教義,皈依過程的簡單化,想進入新統治階層的行列,等等。但利用古蘭經來解釋後期事實將會把伊斯蘭歷史推進不現實的高標準的角落裡。

的確,武力的基督教沒有實踐這一點。耶穌說「假如有人要跟從我」…(馬太福音 16 : 24 )。「假如」一詞表明耶穌不強迫任何人,這也暗示它是以下邏輯的出發點。穆斯林護教者能相信中世紀歐洲十字軍的這個邏輯嗎?

(4) 如果有人緊密地跟從耶穌基督,那他從不會強迫別人皈依。

(5) 中世紀的十字軍緊密地跟從耶穌基督。

(6) 所以,中世紀的十字軍從沒強迫別人皈依。

這同樣是四位穆斯林護教者在解釋穆斯林聖戰軍時使用的不讓人信服的邏輯。這是完全不準確的也是錯誤的。相反,所有人都認為中世紀的十字軍不總是跟從耶穌基督,或者他們有時強迫皈依。因此,聖經與後來的歷史事實不能錯誤地聯繫在一起。啟示或觀念不能推翻後來的歷史事實,好像所有的信徒都完全遵從他們的經書。實際上,演繹推理(否定結果或「那麼」從句)在這裡更起作用。

(7) 如果有人緊密地跟從耶穌基督,那他從不會強迫別人皈依。

(8) 但中世紀的十字軍強迫了別人皈依。

(9) 所以,他們沒有緊密地跟從耶穌基督。

第八條前提的歷史事實導致了更好的結論。必須重複強調的一點是:中世紀的十字軍當他們鞭打、焚燒別人、強迫別人皈依的時候,他們並沒有緊密地跟從耶穌基督。但對於穆斯林聖戰軍就不能這樣說了,因為當他們鞭打、焚燒別人、強迫別人皈依的時候,他們事實上是緊密地仿傚他們的創教者。

伊本卡爾墩( ibn Khaldun , 1332 – 1406 )是中世紀後期的政治家、法學家、歷史學家和學者,他有足夠的正直和坦率來抗衡這四個穆斯林護教家,他寫道了一段至今仍被歷史學家欽佩的歷史。他敘說了這明顯的事實:

在穆斯林社會裡,聖戰是一種宗教義務,因為穆斯林的使命是全世界傳播伊斯蘭,要麼通過說服要麼通過武力來使每一個人皈依伊斯蘭。 ( The Muqaddimah: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y (abridged), translated by Franz Rosentha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page 183)

這道出了正當了解後所產生的洞見。當伊斯蘭的聖戰軍出去爭戰的時候,帶著寫有他們先知榮耀和真理的阿拉伯文的伊斯蘭大旗,伊本卡爾墩不能否認軍隊的使命除了征服的物質利益之外,還有就是叫被征服的居民皈依伊斯蘭。伊斯蘭是一個要全球化的宗教,無論皈依者是被勸服的還是被強迫的,那都是伊斯蘭的本性。

而且,伊本卡爾墩還解釋了為甚麼一個王朝很少能夠在有許多不同的部落和群體的領地上牢固地建立自己的政權。但經過很長時間之後,採用下面的策略就可以了,如我們從伊斯蘭之初到伊本卡爾墩時代在馬格里布( Maghrib ,北非和西北非)所看到的那樣:

(穆斯林)在(馬格里布)戰勝當地居民和歐洲的基督徒這一開始的勝利無濟於事。他們繼續反叛,一次次地背離伊斯蘭信仰。 穆斯林屠殺了其中的許多人。 當穆斯林的宗教在他們當中建立起來之後,他們還是不斷地反抗,脫離信仰,他們還多次採納不同的宗教觀念。他們仍然不服從伊斯蘭,並很難管理得了 因此,阿拉伯人花費了很長時間才在馬格里布建立了他們的政權。( 131 頁)

只要用心去觀察一下就能發現,中世紀的穆斯林學者承認屠殺不僅是為建立世界範圍的王國,而且是為了逼迫人們皈依他們所認為的這真正的宗教,即使馬格里布的有些居民是曾受天經的人 – 歐洲的基督徒 – 也不例外。他就事論事地說,如果他們不皈依,那「 穆斯林屠殺了其中的許多人 」。摘錄的這段文字也表明許多人並不想成為穆斯林,或者當他們放棄掙扎成為了穆斯林的時候,他們也會「背棄信仰 … 採納不同的宗教觀念 … 不服從伊斯蘭。」因此,宗教自由不是伊斯蘭的目的,正如那不是穆罕默德征服麥加和阿拉伯半島那個時代的目的。

雖然歐洲十字軍可能是真誠的,但當他們鞭打、焚燒別人、強迫別人皈依的時候,他們已經背離了基督教的原旨。耶穌從沒有使用暴力,也沒有叫他的信徒使用暴力。從這個歷史事實也可看出,新約沒有認可使用暴力來傳播真神之道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原文實際符合歷史實際。

相比而言,穆斯林鞭打、焚燒別人,強迫別人皈依的時候,並沒有背離伊斯蘭的宗旨,而是緊密地追隨著它。穆罕默德生活在麥地那的十年間( 622 – 632 ),他出動了七十四次的侵襲、遠征或大規模的戰爭,範圍從小暗殺隊到上面提到的塔布克聖戰軍,這些都是不爭的、不快的歷史事實。有時遠征軍並沒有發動暴力,但穆斯林軍隊總是潛伏在幕後。穆罕默德對出賣他的個人或部落都會狠狠地報復。這十年沒有多少安寧的日子。

因為有這些真實的生活和歷史的事實,所以穆罕默德的古蘭經寫滿了關於 jihad (聖戰)和 qital (意思是打鬥、殺戮、戰爭、和屠殺)的經文,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原文實際符合歷史實際。因此,穆斯林的聖戰軍沒有違背他們始祖穆罕默德的原始路。

耶穌死亡並復活之後,祂的信徒在頭三個世紀(君士坦丁王是第四個世紀出現的)僅僅通過宣揚神的愛,從沒舞動過刀劍,將世界乾坤扭轉。穆罕默德死後,他的信徒在頭幾個世紀通過揮舞刀劍或用一支龐大軍隊作後盾逼整城投降簽訂和平條約交納丁稅,使世界天翻地覆。

這是列尼史葛的電影裡面所忽視的不同點。

II. 為甚麼只有猶太人擁有「天堂王國」

我們現在進入文章第二部分的討論,這部分回答的問題是為甚麼穆斯林和基督徒沒有權利擁有耶路撒冷或者說「天堂王國」。它只屬於猶太人。

根據一位有名的著書頗多的穆斯林學者、喬治華盛頓大學伊斯蘭研究院的教授侯賽因納斯爾( Seyyed Hossein Nasr )的說法,穆罕默德是通過三種方式來將耶路撒冷轉變為穆斯林聖地的( The Spiritual Significance of Jerusalem: The Islamic Vision, The Islamic Quarterly . 4 (1998): page 233 – 242 )。

第一,先知將耶路撒冷作為他開始的 qiblah (朝拜方向),所以這在麥加和耶路撒冷之間添加了某種「神秘」的聯繫。

第二,穆罕默德還住在麥加的時候,他說在一個異像中他經歷了去往耶路撒冷的夜之旅,即使耶路撒冷的名字從來沒有提到過。根據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4 )的 MAS Abdel Haleem 所翻譯的古蘭經譯本看來,標題為夜之旅的這一章有兩節是這樣寫的:

17:1 Glory to Him who made His servant travel by night from the sacred place of worship [Mecca] to the furthest place of worship [Jerusalem], whose surroundings We have blessed, to show him some of Our signs ...

( 讚美真主,超絕萬物,他在一夜之間,使他的僕人,從禁寺(麥加)行到遠寺(耶路撒冷)。我在遠寺的四周降福,以便我昭示他我的一部分蹟象 …)

17:59 ... We send signs only to give warning. 60 Prophet, We have told you that your Lord knows all human beings. The vision We showed you was only a test for people ...

( 我降蹟象只是為了恫嚇。我會對你說你的主是周知眾人的。我所昭示你的夢兆只是考驗眾人 …)

這個非實證的啟示包含兩層基本含義:第一,如 59 節和 60 節的上下文表明的那樣,穆罕默德在麥加遭受了某些迫害,多神教徒要求看到穆罕默德作為先知身份的 蹟象。他回答說他只是個普通的人,所以他行不了奇能異事。安拉給他的唯一蹟象就是一個夢兆。第二,這啟示與 2 : 144 相吻合,在這節中允許穆罕默德去接管克爾白( Kabah )神殿。這兩個章節相輔相成。經文 1 寫道:… 「我在四周降福」… 安拉降福當地(即耶路撒冷,雖然古蘭經從沒這樣說),正如祂幾年後降福麥加一樣。應該指出的一點是,後來的傳統說在耶路撒冷的時候,穆罕默德被提升到了第七重天,對今天的穆斯林來說,這給那個異像增添了額外的意義。

第三因素是:納斯爾說,穆斯林相信基督在耶路撒冷的第二次再臨。所以該城對穆斯林和基督徒來說都是神聖的 – 據納斯爾看來。但這是一個誤導,因為穆斯林神學說耶穌將作為穆斯林的領袖而再臨,他將打碎十字架以表明基督徒是多麼地大錯特錯(布哈里聖訓 3 : 425 ; 3 : 656 ; 4 : 657 ,穆斯林聖訓 289 )。而且,這些聖訓完全沒有提到耶路撒冷。相反的是,傳統信仰認為他將再臨到大馬士革,就像這個伊斯蘭網站( www.irshad.org )上說的那樣。但僅從辯論的角度讓我們假定納斯爾關於耶路撒冷的說法是正確的,那他的聲稱仍然是失敗的,理由現在解釋。

這三個因素( 朝拜方向 、夜旅異象、和第二次再臨)產生的實際作用和政治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穆斯林似乎是耶路撒冷的所有者。有這三個因素結合在一起,耶路撒冷因此成為穆斯林的第三聖地,因而也是朝覲之地和所謂的擁有地。

根據這種令人生疑的認識論看來,啟示優先於歷史。確實,啟示 產生 創造 了歷史。甚至現代學者納斯爾也接受這種認識論。

所有的巴勒斯坦人、所有的阿拉伯人、現在生活在全世界上所有十二億的穆斯林都不會為了無論多大的財富、權勢、土地或任何其它世俗的補償而拱手交出耶路撒冷。他們對耶路撒冷的忠誠是永久的,人類歷史有多久,它就會持續多久。 ( 234 頁)

他的斷言引起了三大爭議。

第一,「現在生活在世界上的穆斯林不會交出耶路撒冷」這句話好像在說耶路撒冷已經被穆斯林所擁有了。這是否等於說納斯爾遵循了穆罕默德的道路或伊斯蘭教規呢?因穆罕默德在實際佔有麥加之前就聲稱已經擁有它了。

第二,同樣的這些話似乎表明「全世界的穆斯林」實際上擔心耶路撒冷會失去並一直控制著它。然而,這需要提供更多的證據。印度尼西亞的千萬民眾是否真的不為「任何的財富、權勢、和其它世俗補償」所動呢,這是值得懷疑的。納斯爾以偏蓋全。

第三,納斯爾在最後一句提出「人類歷史」這句話,但在他的三大因素中缺少的就是這句話。耶路撒冷被全世界的穆斯林認為是神聖的地方,主要歸因於這些非證實的啟示,不是每個人都認同這些啟示,也不能在歷史中得到核實。

第二位穆斯林學者 Waleed El-Ansary 對耶路撒冷下了這麼一個古怪的結論:

要在中東獲得和平唯一的道路也許就是讓耶路撒冷非政治化。它不該成為以色列或巴勒斯坦的政治首都,而應該給予它一種獨特的地位,讓它在傳統上代表亞伯拉罕諸教的神權政治下作為一個屬靈上至高無上的地方 (「 The Economics of Terrorism, 」 in Islam, Fundamentalism, and the Betrayal of Tradition , edited by J. E. B. Lumbard, Bloomington : World Wisdom, 2004, page 216 )

他的結論聽起來很有道理也很高調,然而作為一個基督徒我的腦子裡面怎麼都容不下它,說甚麼猶太人該放棄控制耶路撒冷,讓一個典型的神權政治來統治它。為甚麼我不認同呢?

簡單的幾個邏輯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10) 如果耶穌從沒有將一個地方轉變為聖地,那他的信徒也不可能會。

(11) 耶穌從沒這樣做。

(12) 所以,他的信徒也從沒這樣做。

我們沒必要一個接一個地回答每一個命題,因為那樣將為這些不存在的事實浪費口舌。沒有一個證據表明耶穌將耶路撒冷(或任何其它城市)變為聖地,當然也沒有像穆罕默德對麥加那樣 – 藉著刀劍 – 也沒有開創往聖地的朝聖之旅。

耶穌確實為耶路撒冷哭泣過,完全因為她不接受祂的安慰(路加福音 19 : 38 – 44 );祂用鞭子潔淨那裡的殿(路加福音 19 : 45 – 46 ),但祂是自己本人去做的,這表明祂只是做了個神學上的聲稱,不是軍事宣言。如果祂的目的是武力,那祂有足夠的信徒和民眾,可以號召他們打聖戰來征服耶路撒冷。祂也確實預言了她的毀壞(路加福音 21 : 20 ),祂在那裡吃了第一頓聖餐(路加福音 22 : 7 – 23 ),祂死於那裡(路加福音 23 : 26 – 49 ),祂還復活於那裡(路加福音 24 : 1 – 12 ),這些都是事實。

所有這些事件都是歷史上發生的可以被證實的,與非實證的啟示是相對立的。儘管這些事實是千真萬確的並非虛無縹緲的,但耶穌從沒將耶路撒冷轉變為朝聖之地,也沒有聲稱它應該永遠屬於祂的信眾 – 基督徒。

所以,當納斯爾寫到下面這段話的時候,完全忽視了這個原則:

由於接受了基督教,基督徒理應對耶路撒冷有特殊的情感,就像他們的祖先那樣,他們的祖先曾經組織十字軍東征進行了超過一個世紀的血腥爭戰,揚言要重新奪回聖城,他們讓他們在歐洲的教堂方向朝著耶路撒冷,並在過去的兩千年裡前往聖城朝聖。 ( 234 頁)

關鍵詞是「理應」。他為甚麼要強加這種義務?血腥戰爭?為歐洲中世紀的教堂定方位?自由意願地朝聖?這些對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普通福音派基督徒來說都不是充份的理由。打個比方,很難想像泰國或韓國的福音傳道者會感覺這些理由是義務,當然不會為在新約不存在的理由負甚麼義務。我所認識的美國人都不感覺是義務。

對一個篤信的基督徒來說,為了提高屬靈修養而跟隨他的心意去耶路撒冷做個人的朝聖,這是 一碼 事,而跟隨某人所謂的義務或命令去朝聖,並且堅稱耶路撒冷應該在基督徒的政治統治之下,特別達到流血的程度,這又是另一碼事。

至於基督教關於耶穌再臨的教義(納斯爾的第三因素),基督徒認為只要父神意欲,基督就會再臨。那時無論誰爭搶耶路撒冷都必須服從祂的支配。確實,專業的聖經預言老師相信聖經教導說猶太人擁有耶路撒冷,但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比讀當前時事和將它們與聖經相匹配更為簡單。

美國的福音傳道人(包括聖經預言老師)面臨三大認識論上的問題要去選擇:( 1 )歷史,歷史上說猶太人擁有耶路撒冷;( 2 )新約中不存在說基督徒應當擁有耶路撒冷的事實(基督的後來像十字軍這樣的追隨者所做的一切是另一回事,但他們並沒有遵守基督教的基本準則);( 3 )伊斯蘭啟示,它說穆罕默德將耶路撒冷轉變為聖地 – 這是受聖經教育的基督徒完全不能接受的。

美國絕大多數的福音傳道者選擇第一種認識論,僅僅因為聖經和聖經之外的歷史認為猶太人在基督徒和穆斯林到達之前就已經在那裡生活很久了,還因為基督徒的始祖從沒說過它屬於基督徒。

然而,基督徒(和猶太人)應該尊重伊斯蘭後來的啟示(第三選項) – 尊重並不等於認同 – 說耶路撒冷是穆斯林的朝聖地。履行去猶太人聖地的非暴力的朝聖承諾對任何人在物質上或政治上都不構成傷害。

然而,穆斯林應該明白為甚麼受聖經教育和相信聖經的基督徒聲稱耶路撒冷的所有權歸於猶太人。歷史勝於啟示,當一個啟示和它的推論變成了政治資本並且不被所有人相信時,歷史往往是更好的認識論。所以,溫和派穆斯林學者應該徹底理解我們的立場,不要像納斯爾那樣,強加給我們一種不存在的神秘的義務。

基督徒尋求的並非是地上的耶路撒冷,而是天上的新耶路撒冷(啟示錄 21 )。他們是去神的城(奧古斯丁所稱的那樣)朝聖,不是去凡間的城。因此,讓平白確鑿的歷史優先於世俗政治的啟示,這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難。

平白確鑿的歷史說猶太人應該生活在他們的聖城,和平地掌管他們的聖城。

參見本網站
文章 15J 耶路撒冷
文章 22 穆斯林對耶路撒冷的聲稱


這篇文章是翻譯自 James Malcolm Arlandson 的在線文章 ‘ Islamic Crusades vs. Christian Crusades '
http://www.answering-islam.org/Authors/Arlandson/crusades.htm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