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有哪些原則可以幫助我們駕馭「抵制文化」?

【cancel culture,另譯廢棄文化,取消文化,譯者注。】

真理是存在的。抵制文化(cancel culture)肯定了世界上存在正確的和不正確的觀點,真理和謊言(約翰福音1章)。這個真理指向一種深切渴望,要保護那些被邊緣化的人們,為他們伸張正義。

所有的真理都是神的真理。神設定了現實的界限。當我們遇到與真理針鋒相對的時候,我們是與神創造世界的方式相衝突。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遇到真理的那一刻開始接受真理,即使我們並不百分之百地認同這真理的源頭。無神論者、佛教徒、世俗主義者和穆斯林由真的觀念,也有假的觀念。那些被抵制的人也一樣。要效法庇哩亞人(Bereans)(使徒行傳17:11)的腳步,質疑每一個想法,求問神有什麼優點和錯誤。

羞恥感不會帶來持久的改變。抵制文化利用羞恥感:當你搞砸了事情的時候,你就是壞人,你不僅僅是做了一件壞事。正如丹•阿連德(Dan Allender)所說(https://theallendercenter.org/2018/02/shame-faced/),「沒人能逃脫冷笑和輕蔑鄙視的襲擊。當我們感到被貶低,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曝光在愚蠢、軟弱或不受歡迎的形象中,羞恥感就會使我們粉身碎骨。」想想看,上一次有人改變了你的想法的時候。他們是如何讓你相信你錯了?通過對你嘲笑奚落嗎?對你羞辱打擊嗎?不斷強調你的失敗嗎?可能都不是。那些策略很少奏效。保羅在羅馬書中寫道,「神的恩慈是領我們悔改(羅馬書2:4)。」讓我們思考一下,當處於這種境地的時刻,我們需要做些什麼,然後分享給我們周圍的人。

若沒有恩典,失敗就是毀滅性的。我們討厭搞砸。然而,失敗也是重要的,這是我們學習的方式。卡羅爾•徳韋克(Carol Dweck)在她的書《思維模式》(Mindset)【《心態致勝》(港、台譯本),譯者注。】中區分了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https://www.brainpickings.org/2014/01/29/carol-dweck-mindset/)和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每個人都處在成長的過程中,成長總是可以通過時間和努力得到改善。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不害怕失敗,因為他們意識到好習慣並不總是自然或容易養成的。而固定型思維模式則是抵制文化的驅動力,它認為天賦和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不可改變的,所以如果你想要得到認可和讚賞,就把錯誤隱藏起來。

基督教講述了一個關於人類身份的矛盾故事。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的話最能說明問題(https://www.goodreads.com/quotes/7381910-the-line-dividing-good-and-evil-cuts-through-the-heart),「善與惡的分界線,刺穿你我之心。」我們都是破碎不堪,「偏離正路」的(羅馬書3章)。我們都失敗,而且一敗塗地。然而,我們也都是照著驚奇無比的神的形象被造(創世紀1:27),這給了我們每個人不可估量的價值。

我們能勇敢地正視自己的罪,跳進自己的軟弱不足深淵中,唯一的原因是,神慈愛凝視的目光不會從我們身上轉開,即使是我們最醜陋破敗的樣子。神邀請我們停止躲藏,誠實地評估我們自己,這樣即使我們在破碎的心態和行為中,我們也可以在永恆中享受更多的自由。耶穌的義遮蓋我們的失敗(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哥林多後書5章)。祂代表我們的順服是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最可靠基礎。我們的價值是永恆保證的(以弗所書1章),因為耶穌活出了我們活不出的完美生命。我們再不需要去賺得什麼獎賞,再不需要去證明什麼功勞。亨利•盧雲(Henri Nouwen)是這樣說的(https://www.amazon.com/Life-Beloved-Spiritual-Living-Secular/dp/0824519868):

每當你感到受到傷害、被冒犯或被拒絕時,你必須敢於對自己說:「這些感覺雖然強烈,但並沒有告訴我關於我自己的真相。事實是,即使我現在不能感覺到是這樣,然而我是神所揀選的孩子,在神眼中是寶貴的,在永恆裡被稱為至愛,在永恆的懷抱中得到保守與安穩。」

認罪帶來醫治。「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各書5:16)我們要充分地和自由地承認我們頻繁地在言行上做一些蠢事。我們沒有一個人做到完美。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跌倒犯錯,因為我們都是有罪的,都需要恩典。這種不裝腔作樣也意味著一種把我們的失敗公之於眾的自由。每個人都知道我們還在摸索之中,我們需要聖靈和我們的團體來幫助我們戰勝罪。抵制文化是否為我們提供了認罪和尋求幫助的空間?

細微差別很難注意到,但卻必不可少。在社交媒體上,「簡單很少會輸給複雜」(https://www.nytimes.com/2020/08/10/podcasts/the-daily/cancel-culture.html)。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線上對話感覺越來越無意義和令人擔憂的原因。推特(Twitter)鼓勵人們追逐著極端言論,而不是細微差別。定罪的話語多過問問題;武斷肯定多過心態開放。沒有人敢於表示「我再想想」或者「其實我還沒想好」。雅各書1:19—20教導信徒「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我們革命性的使命是要慢慢思考,帶著懷疑精神評估我們自己的觀點,並且在我們錯誤的時候坦然承認。

謙遜虛己。當我們進行某個討論時,如果多問一下自己「我能從你身上學到什麼?」而不是「我怎麼才能證明你錯了?」這會怎麼樣呢?我們應該感謝自己的錯誤被糾正。如果認為我們已經把所有問題都想通了,那就太自大了。因為我們相信,我們正處於一個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我們的「內心一天卻新似一天」(哥林多後書4章),所以我們應該為有機會可以使我們的軟弱暴露出來、進而剷除這些弱點而感恩。

我們沒必要小心防備,步步為營。耶穌並不害怕與那些對祂的身份發出負面回應的人打交道。祂因為與那些被社會嫌棄的人一同坐席吃飯(馬可福音2:13—17),從而失去了來自社會的信任感。以祂為榜樣,我們不必守衛自己的名譽。我們是否擔心某些人會如何看待我們?也會抵制我們嗎?和那些被擠到社會邊緣的人交朋友會是什麼樣子?同時顧及「抵制者」和被抵制者會是怎麼樣?

先假定別人是無辜的(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以弗所書4:32)。假設某人有良好的動機,即使他們說了一些冒犯的話。如果經過進一步的調查,他們的言論實際上的確是想要挑起煽動性的舉動,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很多時候,人們是無意中說了一些愚蠢的話,只是需要有人來告訴他們,「當你說(某些話)的時候,傷害了我的感情。我寧願希望你下次這麼說(某些話)。」這讓我們可以討論好想法和壞想法,而不是給人扣上「正義」或「有罪」的標籤。

 

最後的想法

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耶穌(約翰福音8章)

 

那種想要保持純粹的想法,以為你永遠不會妥協讓步,你總是保持政治覺醒,還有所有那樣的想法—你應該盡快克服它。世界是混亂的,到處是模棱兩可曖昧不清。那些做好事的人都有缺點。與你交戰的人可能很愛他們的孩子…我在年輕人中看到的一個危險之處,特別是校園中的年輕人身上…有時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我做出改變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地評判(論斷)他人」…那不是積極主動的表現,那也不會帶來改變。如果你所在做的事情只是四處丟石頭(打人),你可能不會走得太遠。—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HLd8de6nM

要是世界上只有「壞人」和「好人」就好了,是嗎?這會讓許多問題變得簡單多了。我們可以把所有糟糕極壞的人圍捕追趕,將他們誅滅根除,然後生活在一個和善平順的世界裡。但假如還你沒有注意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強的能力去傷害人,也有很強的能力去治愈人。每一天我們都要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有些可以幫助我們自己以及他人,有些會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焦慮恐懼。世界是混亂的,我們是混亂的。在別人身上發現缺陷,在自己身上發現障礙,我們也不應該對此感到驚訝。這就是耶穌來的最終原因,因為我們無法修復自己,我們只是不斷傷害這個世界,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試著不去造成傷害。所以,當我們思考我們說過的最尷尬的話,或者我們做過的最糟糕的事情時,讓我們也思考一下,在我們失敗受挫的時刻,我們希望別人如何傾聽和看待我們。耶穌來救贖我們所有人:包括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者和恐同者。抵制文化可以提供救贖嗎?或者它只是企圖對那些需要恩典和空間來學習更好生存方式的人宣告最終的審判?

這篇文章翻譯自的在線文章「A Parent’s Guide to CANCEL CULTURE」的「What are some Biblical principles to help us navigate cancel culture?」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