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穆斯林宣教的新時代

Bassam Michael Madany(https://independent.academia.edu/BassamMichaelMadany?swp=tc-au-49834489

2021年7月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到來讓基督教福音出現前所未有的廣傳,世界各地本土教會也紛紛湧現。2021年6月,我在YouTube上看到海達爾(Haydar)運營的一個阿拉伯語頻道,他是一名伊拉克改信者,從伊斯蘭改信基督教。(阿拉伯語中用「Abir」來形容從伊斯蘭改信基督教的人,意思是「一個越界的人」)海達爾是從什葉派穆斯林改信基督教的。他自己去到一個歐洲國家,在那裡的基督徒幫助他安定下來。他得到了一本阿拉伯語聖經,並接受了基督教信仰的指導。在改信和洗禮之後,他現在正通過他的YouTube頻道,觸及那些本土和在歐洲說阿拉伯語的穆斯林。

過去背誦《古蘭經》的經文,現在他正在背誦《聖經》的內容,以傳播和捍衛基督教的信息,並與《古蘭經》、聖訓和伊斯蘭教規(順納)(穆罕默德的生平)的教導進行辯論。

我看了海達爾的幾個節目,對他解釋信仰的能力印象深刻。他並不是把互聯網用作基督教宣教工具的第一個改信者,但任何上網的人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每天更新。其他的改信者通常是每週有一個節目。1

這些宣教努力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它們源起的自發性。雖然海達爾在歐洲接受了西方基督徒對基督教信仰的指導,而拉希德弟兄(Brother Rachid)是先從基督教廣播中了解到基督教信仰,但他們開始工作的動機來自於一種信念,即他們的新信仰應當通過最好的可用方式傳播。在他們對聖經的學習中,他們明白宣告福音會使人們相信耶穌基督。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羅馬書1:16上半節

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馬書10:17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猶太人是要神跡、希利尼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利尼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哥林多前書1:21–24

這種向穆斯林宣教的新方法與18世紀至20世紀中期基督教宣教的方法完全不同,英國宣教士羅蘭·艾倫(Roland Allen)曾評價過18世紀至20世紀中期的基督教宣教,他反對西方宣教士在宣教中主要使用教育機構的方法。2

當我研究和思考這個主題時,布恆瑞博士(Dr. Harry R. Boer)3的一篇文章讓我受益匪淺。文章載於1953年8月的《改革宗雜誌》(The Reformed Journal),以下是節選:

「幾周以前,兩份小冊子讓我陷入深思。我一手拿著英國宣教士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的《對基督徒利用各種方法來使異教徒改信的咨詢》(An 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s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它出版於1792年。一手拿著英國宣教士裴大衛(David M. Paton)的《基督教傳教與神的審判》(Christian Missions and The Judgment Of God),它出版於1953年。兩本都是英語的,都是在倫敦印刷的。它們的出版時間相隔160年,這160年歷史將把它記載為歐洲和美國新教向地極宣告福音所做的巨大努力。這個階段始於克理這書的出版,最後來到一個決定性的歷史轉捩點—宣教士被驅逐出中國。裴大衛的冊子專門分析了最後這個重大和悲慘的事件。對我們來說,讓自己置身於現代宣教的晨曦與夕陽之間,思考這個壯觀景象帶給我們的教訓,是清醒有益的。」

「克理懇求在全世界範圍內傳福音。他對異教徒在教育、健康和科學方面的需要並非漠不關心,但在他的冊子中並沒有證據表明他認為滿足這些需要是『傳福音』。相反,他期望這些需要因為傳福音而得到滿足。」

「西方基督教並不滿足於一個宣揚計畫。他們深信自己文化的優越性,他們都認為傳播其文化到東方和非洲是『白人的負擔』,很少欣賞甚至經常非常蔑視他們想要基督教化的人群的文化…異教徒沒有我們所擁有的知識、舒適和技能。結果,他們遭受了痛苦。因此,讓我們把他們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存在層次。這股潮流貫穿宣教努力真正動機的始終。這種整體動機綜合帶來往往同等致力於教化和傳福音的宣教活動。」

「在中國,特別認為社會結構必須受到如此大的影響,從而不僅創造一種有利於教會成長的氛圍,而且使介紹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普遍益處越來越成為可能。並非所有新教教會認同這點,這是真的。龐大的內地會不接受這一觀點,其他宣教機構則對所謂的社會福音(Social Gospel)表示異議。然而,在世紀之交及以後,這場運動是壯觀的,也是中國和其他地區新教宣教的顯著特點。新重點的增長並不意味著福音佈道被忽視,但它確實意味著新教宣教工作很大一部分用在社會服務,而不是直接用在改信和建立教會。」

「我們在這裡不只是簡單評價社會福音的結果,我們也評價正統宣教工作的結果,它利用了教育、醫院和農村重建等。答案似乎是,不是太陽升得更高了,而是陰影變長了,直到最終宣教的太陽消失在共產主義的地平線後面。」

如以上所述,英國聖公會宣教士羅蘭·艾倫主張從一開始就建立自治、自養、自傳的教會,他對現代宣教事業進行了類似的分析。

以下節選自他的《教會的自然擴張以及阻礙它的原因》(The Spontaneous Expansion Of The Church And The Causes That Hinder It)一書:

「這就是我所說的自然擴張。我指的是,隨著教會個體成員的未受勸勉、未經組織而向他人解釋自己找到的福音,教會不斷擴張;我指的是基督教會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讓那些看到它井然有序的生活的人,因著期望發現這種生活的秘訣,被吸引到其中,從而帶來教會的擴張,這種生活他們本能地渴望分享;我指的還有新的教會的增加。…教會的自然擴張不僅包括基督徒的倍增,還包括教會的倍增。」

「我不知道這在他人看來怎樣,但是對我來說,這種未受勸勉、未經組織的自然擴張,有一種魅力遠超過我們現代高度組織的宣教。我很高興地想到,一個基督徒在業務出差或逃離迫害時也可以傳福音,因著他傳福音一間教會成立了…教會的自然擴張是一件相當簡單的事情。它不要求精心的組織、大量的資金、大量的受僱宣教士。按照使徒模式組織一個小教會也非常簡單…沒必要在一開始就討論讓領袖們為面對重大的國家問題做好準備。當這些問題變得重大和複雜的時候,今天小教會的領袖們將已經學會了他們的功課,因為他們不可能事先被教懂。」

羅蘭·艾倫在他《本土教會的教育》(Education in The Native Church)一書中對海外宣教使用教育機構進行了評論,該書由World Dominion Press於1928年出版。在第3章,他寫到:

「基督教教育更多是教育基督徒,而不是由基督徒提供的教育。我們常說宣教機構提供的教育是基督教教育,因為老師是基督徒;但是如果教育指的是教育學生,那麼基督教教育更重要的是學生應當是基督徒,而不是老師是基督徒。所有思想啟迪,不管源自哪個資源,如果是由基督徒接受,對他來說以及在他裡面就成為基督教啟迪;但是如果思想啟迪是通過基督徒給予非基督徒,對這個非基督徒而言,它就只是思想啟迪,對他來說並不是基督教啟迪。基督徒從非基督徒那裡接受的教導,在基督徒的心中也成為基督教的;非基督徒從基督徒那裡接受的教導在非基督徒的心中依然是非基督教的。因此,非基督徒不能在基督教學校接受基督教教育,即使他們被強迫學習基督教教義和福音歷史,而基督徒可以在非基督教學校得到基督教教育,即使他們被強迫學習印度教或儒家的教義。因此,本土的教會可以在政府學校接受教育。」

「基督教教育就這樣建立了,不管是在教會學校或政府學校,沒有政府可以摧毀,即便它想如此。如果教會建立了自己的學校,而政府可能強加一個保持教育效率的標準,但這也是好事。政府可能會國有化所有的學校,但基督教教育將會在它自己的機構中進行。根植於教會生活的教育佔據了堅不可摧的地位,只有毀滅教會才能摧毀它…說到底,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建立本土教會,而這是我們尚需開始的工作。宣教領域盡都是基督徒群體,不是教會,也不是本土的,以各種可行的方式依賴外國人。除非這些都是本土教會,那麼就不可能有本土教會的教育。」

羅蘭·艾倫的說法可能會令很多基督徒震驚,例如「基督教教育更多是教育基督徒,而不是由基督徒提供的教育」,以及「基督徒從非基督徒那裡接受的教導,在基督徒的心中也成為基督教的;非基督徒從基督徒那裡接受的教導在非基督徒的心中依然是非基督教的。」

在我們對這個話題的探討中,要記得作家們對待文化主題都用了「心」(mind)這個字。例如,拉斐爾·帕太(Raphael Patai)的《阿拉伯心靈》(The Arab Mind)4。這是一部人類學社會學著作,研究阿拉伯人如何思考,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試圖組織他們的思想。還有一些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使用了「心」字,如下:

 

The Christian Mind, by Harry Blamires. S.P.C.K., London, 1966

The Secularist Heresy: The Erosion of The Gospe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y Harry Blamires. Servant Books, Ann Arbor, MI, 1980

Recovering the Christian Mind: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ecularism, by Harry Blamires. InterVarsity Press, Downers Grove, IL, 1988

Creeds, Councils & Christ, by Gerald Bray. InterVarsity Press, 1984

 

聖經中好幾處提到了「心」。例如,在所有的對觀福音書中都提到了律法的總綱。「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馬太福音22:37)「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馬可福音12:30)在路加福音10:27這句話順序上有點不同。

神的話告訴我們墮落對人類心靈的毀滅性影響。在羅馬書1:28中我們讀到:「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類似「基督的心」(Christian Mind)的短語出現在兩處經文中。在哥林多前書2:16:「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他呢。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還有在腓立比書2:5:「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重要的是要記住,建立基督的心並不需要一段進入自己主觀世界的旅程。相反,它是理解和效法基督的心的終身練習,基督的心基於聖經中創造、墮落、救贖和圓滿這些基本主題。

在神奇妙的意旨下,威廉·克理、裴大衛、布恆瑞和羅蘭·艾倫在過去所宣導的本土宣教的復興,開啟了宣教的新時代,特別是對穆斯林的宣教。

除了用威廉·柯柏的讚美詩來結束這篇文章,我找不到更好的方式:

 

神用奇妙的方式,

施行祂的神蹟;

祂在海上行走,

乘駕暴風雨上。

 

在深不可測的地底,

祂的技能永不失敗。

祂珍視自己光明的設計,

行使祂至高無上的心意。

 

祂的目的快快達成,

正如花朵時時綻放;

花蕾也許苦澀,

但花兒卻甘甜。

 

阿門

 

1 拉希德弟兄是摩洛哥人,從伊斯蘭改信基督教,他的父親是一位伊瑪目。他是一名基督教的護教者和針對伊斯蘭的批評者,每週在Al Hayat電視台主持一個聽眾來電直播節目,在其中他對伊斯蘭和基督教進行比較。(https://www.bing.com/videos/search?q=brother%20rachid%20on%20karma%20tv&qs=RI&form=QBVR&sp=3&pq=brother%20rachid%20tv&sk=MM1SC1&sc=3-17&cvid=A8CFC483177941118A813807414311C2

2 宣教方法:聖保羅的還是我們的?(Missionary Methods: St Paul’s or Ours?),World Dominion Press,倫敦,1953,1912。教會的自然擴張:以及阻礙它的原因(The Spontaneous Expansion of The Church: And the causes which hinder it),World Dominion Press, 1956, 1927

3 布恆瑞博士(1913—1999)於1938年畢業於加爾文學院(Calvin College)和加爾文神學院(Calvin Seminary)。1942年,二戰期間,他在美國太平洋地區的海軍陸戰隊擔任牧師。戰後,他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繼續他的神學研究。埃爾德曼斯(Eerdmans)後來發表了他的博士論文《五旬節與宣教》(Pentecost and Missions)。論文可以總結為:「雖然主耶穌基督以祈使語氣吩咐大使命,但在早期教會的生活中,它是以陳述語氣發揮作用的。」布恆瑞博士是北美基督教改革宗(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的宣教士。他曾在尼日利亞北部神學院(Theological College of Northern Nigeria)擔任教授和主任。

4 《阿拉伯心靈》是拉斐爾·帕太的一部文化心理學著作。他出生於匈牙利,是一位猶太文化人類學家和東方學者。他還寫了《猶太心靈》(The Jewish Mind)。《阿拉伯心靈》這本書主張按照部落—群體—生存的架構對阿拉伯文化背後的驅動因素進行解釋。它於1973年首次出版,後來於1983年被修訂。2007年的再版進一步「更新了關於阿拉伯世界的新人口資訊」。

 

這篇文章翻譯自Bassam Michael Madany的在線文章「A New Era in Missions to Muslims」

https://www.academia.edu/49834489/A_NEW_ERA_IN_MISSIONS_TO_MUSLIMS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