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律法背後

分類:釋放與成長
發佈於:2011-05-15, 週日

6 律法背後

幾年前,我往訪某伊斯蘭國家,在該國首都重點大學跟一位教授見面。首次見他我很驚訝,他實在很年輕,比較像學生,不像教授,想不到他還結了婚有孩子了。那次教授告訴我,幾年前當Ahmad Didaat到大學訪問時所發生的事。

Didaat先生於2005年逝世,是印裔南非人,寫了很多著作攻擊基督教和聖經。那次Didaat應大學伊斯蘭團體之邀,給學生組織講伊斯蘭與基督教。我認識的那位教授是虔誠基督徒,他跟幾個基督徒學生一起去聽演講。Didaat攻擊基督教毫不留情,他特別講到馬太福音5至7章的登山寶訓,說基督的教導不切實際,是高不可攀的階梯,所以無用。最後,他挑戰在座的基督徒,叫他們證明基督的教導值得跟隨。那位基督徒教授隨即應戰,走到講壇上;學校裡人人都知道教授是誰,Didaat卻不知道,以為他只是學生,所以態度也不太尊重。

Didaat讀出馬太福音5:38-48耶穌的話。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麼?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麼?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Didaat集中於40節:「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他請教授把襯衣給他。台下學生都很驚訝Didaat竟如此無禮,但教授還是脫下襯衣給他;然後Didaat叫教授給他褲子─你知道在伊斯蘭社會這樣做是很困難的,但教授請台下女生閉上眼請,脫下褲子給了他。其中一位學生覺得這樣太難堪,就把自己的外衣給教授,教授用衣服縛在腰上,然後走至講壇擴音器前,告訴Didaat先生,他羞辱了一位大學教授。我沒記錯的話,Didaat給列在黑名單上,永不能再踏足那國家。

那位教授脫下襯衣褲子給Didaat先生,就活出登山寶訓了嗎?耶穌的教導就這個意思嗎?不是的。然而教授這樣做就吸引人注意,可以講律法的真義,這其實是登山寶訓很重要的內容。讀這段經文時,我們應該集中看律法背後的動機和態度,仔細討論,就更了解律法之目的。

律法之目的

上一章我討論到律法之目的,以下是內容概述:

律法是監護人,看守我們直至成熟(加拉太書3:23-25),保護我們,也預備人心,迎接基督降世。基督一來,律法之目的就成全、結束了。

律法是提醒。(希伯來書10:3-4) 猶太人嚴守禮儀,定時獻祭,這些行動不斷提醒他們有罪,需要神赦免。獻祭讓他們記得,人沒可能得100分,所以不斷需要藉祭禮得赦免。

律法好像鏡子尺子。(羅馬書3:20) 假設我在修理汽車,滿手機油,又伸手去摸臉;不照鏡子的話,我大概不知道自己的臉髒。我們若常常唸十誡,就敏感生活上的罪。沒有「鏡子」,就不知對錯,人就對罪麻木,會有越軌行為了。

律法讓人知道自己徒勞無功,不配得神的恩典憐憫。

整篇登山寶訓(馬太福音5-7章)都在本書末附錄甲裡,請先讀一遍,再繼續讀本章。讀經文的時候,試找出寶訓反映出的、律法之的,然後仔細默想,回答本章末的問題,可以個人思考或小組討論。

超越律法

就像今天的交通法例,舊約的宗教法許多都與行為表現攸關,不太在乎態度與動機。所謂觸犯交通法例,端在乎車速多快、觸犯了哪一道條例,動機是不算數的。這些律法其實是最低限制,就像監護人一樣,預備人心為要明白律法真義。

然而登山寶訓所表現的並非最低限制,而是律法的超越。耶穌並沒有廢除舊約律法,祂是讓我們看見律法背後真義,把目標放得更高。馬太福音5:17,耶穌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祂的確是。祂向我們揭示律法真義,集中於動機和態度,不僅在乎非行為表現。

以姦淫為例,耶穌不僅教人對付姦淫這行為,更在乎罪的根源。馬太福音5:27-28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裏已經與她犯姦淫了。」

如果我們只看行為,不在乎行為根源(這與動機攸關),就會變得像法利賽人一樣。耶穌這樣形容法利賽人:「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馬太福音23:27)

耶穌要我們留意律法的精髓,著重內心與品性,不單單著重外表。

律法另一個目的,是要我們知罪,明白自己需要赦免。讀登山寶訓的時候,我們絲毫不覺得神是嚴厲法官,要求我們跳火圈取悅祂。登山寶訓實在反映出神的真象,祂是公義憐憫;教我們知道神絕對的標準,真認識祂是誰,我們又是誰。

律法另一個功能是作鏡子和尺子,教人看清自己的實際光境。鏡子如果破裂,我們就看不清楚自己的樣子了;尺子如果是軟塑料造的,可以任意拉長縮短,就不能準確量度了。屬靈的律法如果降低要求、遷就我們的實踐能力─一如Didaat先生以為的那樣─律法就不能喚性人的良知了。

普通法只是最低標準,教人互相尊重,保護我們免生交通意外,防止人偷竊等。但屬靈的法律則讓我們知道神是怎樣的,所以遠遠超越普通法律。登山寶訓反映出神的絕對標準,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實際光境如何。就好像照鏡子,鏡子圓好的話,我們就看見真象,沒欺瞞也不妥協。我們以神的絕對標準為目的,不斷追求成聖。

律法另一個主要目的,是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破敗、羞恥、污穢(najasa),丟棄假象,不再以為自己可以滿足神的絕對標準。除非我們知道靠自己能力爬梯子是徒勞無功的,否則永不會接受神赦罪與完全接納的恩典。

我們若視律法為要攀爬的梯子,就只在乎自己有多虔,對神的認識反而模糊了。反之,門若看清楚神的真象,看見祂的公義與憐憫,就會在祂面前謙卑,知道自己無法賺取祂接受,就在神面前屈膝順服。這才是「伊斯蘭」一詞的真義。

八福

在耶穌眾多教導裡,登山寶訓特別引人注目,其中寶訓開首講八福一段最難解。《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這樣說:

不像別的改革家,耶穌介紹自己的計畫時,先應許人福氣,不講咒詛。這很符合聽眾的期盼,因為當時人的彌賽亞觀,正是得釋放與福樂。然而主所提出得福的條件,卻與普羅大眾所想的很不一樣。耶穌說,快樂不在乎你擁有多少土地房屋,不在乎社會地位,或智性能力,卻在乎內在生命豐盛、道德、自我控制、屬靈洞見、品格塑造,與服務身邊人。可以說,快樂,一如品格,是正確生活的副產品,應該是自然結出的果子,而非營役追逐的目標。

有趣的是,無論在個人或社會福祉,關鍵全在乎人的性情。八福可分作兩組,首四福關乎人的品格:謙虛、知罪、節制、追求公義,這都是內在公平之源。第二組關乎社會:恩慈待人、不記仇、使人和陸、為公義不惜犧牲自己,這是社會和諧之源。天國的祝福關乎社會,也關於個人。[1]

下面用黑體標示的字,是馬太福音5:3-12裡耶穌的話。我把經文作了語釋(參考阿拉伯釋經書),幫助你明白耶穌所說的。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誰若發現自己不足不配,以致得完全信靠神的話,他就有福了。因為完全降服於神,他能作個順服的天國子民。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誰因為看見世界困苦、看見自己罪孽深重,為此傷心欲絕,他就有福了。藉著悲傷,他要經歷來自神的喜樂。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誰若能控制自己的本能反應與動機,完全降服於神的主權,他真有福了。因為他夠謙卑,知道自己不足不配,這樣反而能賺得別人尊重。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誰若渴慕公義,像禁食了一整天的人想飲食一樣,他就有福了,他要深深的、完全得滿足。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誰若關心別人,切身處地替別人著想,看見對方需要,他就有福了。他會發現該如何恩慈待人,正如神藉著基督,以大憐憫待他。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誰若懷著純正動機,就有福了。因為他屬靈的眼睛就要開啟,以致看見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聯繫人,為人排解糾紛的人有福了,因為神也做一樣的事。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誰若願意為伸張正義,並為此受苦,他就有福了,因為他愛耶穌,以活出十字架為生活方式。他應該喜樂,因為要賞他永生,他也成了好榜樣。

朋友,我鼓勵你們把整篇登山寶訓都背誦,讓經文滲透你思想生活。比這更長的詩和其他經典,許多人都背得來的。登山寶訓不過大概100節,卻能深深影響你,超出你所想。

思考問題

1.若你是那位教授,面對Didaat的挑戰,你會怎麼說、怎麼做?

2.你知道律法目的為何?

3.今天在社會上生活,人人都得守最低限度的法律;其實世上有最高標準的法律,反映出神的絕對要求。這最高標準的法律,如何幫助你做個好公民,超越最低要求?

4.登山寶訓如何影響你對己、對神的看法?

5.請再讀一遍附錄的登山寶訓,才繼續看下一章。

[1]《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是Eschalon Development Inc.開發軟件。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