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中國

分類:中國情況
發佈於:2011-05-15, 週日
  • 基督教進入中國的時期:
    • 635至845唐朝時,景教 (Nestorianism,聶斯脫利派) 傳教士來華。
    • 1279至1368元朝時,景教和天主教的也里可溫教隨蒙古人的統治傳入。忽必烈請教皇格雷戈里十世派遣一百位傳教士來華,但沒有得到回應。1289天主教方濟各會傳教士孟德高維諾來華,把新約翻譯成蒙古文。
    • 1583明朝時,意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羅明堅到肇慶,1601接觸北京及沿海地區,包括台灣。1723清雍正禁教。
    • 1807清朝時,英國基督教倫敦佈道會傳教士馬禮遜來廣州傳教。1854英國傳教士戴德生來華,深入內地傳教,創立中國內地會,成為基督教在中國的最大差會。
    • 基督教隨後對中國的教育,醫療,衛生,新聞,翻譯,出版的發展有很大貢獻。
  • 解放前中國基督徒開展宣教工作的時期:
    • 1827梁發受馬禮遜按立為第一個中國籍牧師。
    • 1877中國教會與西差會召開第一次全國宣教大會,當時全國有西宣教士約五百名,中國傳道人七百五十名。1890召開第二次大會,當時有西宣教士約一千三百名,中國傳道人約一千七百名。1907召開第三次大會,當時有西宣教士約三千四百名,中國傳道人約九千九百名。
    • 1918中國教會領袖發起中華國內佈道會,是第一個華人自組的差傳會,差派傳道人到雲南佈道。
    • 1929推行五年奮進佈道運動,目的是使基督徒靈命進步;結果基督徒人數在五年內增長一倍。
    • 1946推行三年奮進運動 。
  • 解放後基督教的情況:
    • 1950至1951西方宣道師建立的基督教會及教會機構被摧毀,中國教會與外國教會的關係被切斷。
    • 1966至1976文化大革命,公開宗教活動完全停頓,基督徒受到迫害,傳道人下獄;基督徒在家中秘密聚會;這環境鍛鍊出一批平信徒領袖,心志堅定,信仰純正;部分老信徒是來自基督教的世家。
    • 1978教會禮拜公開。
    • 1979宗教政策落實。
    • 約1980開始,聖經故事集等書開始引起人們對基督教的興趣。
    • 約1986人們看到,基督教不是愚人的盲信,也是一些有頭腦的人包括科學家的選擇。
    • 約1989不少大學生主動想要從文化層面認識基督教;在基督徒中,大學程度以上的比例逐漸上升;基督教在社會慈善及愛心關懷的工作吸引很多人。
    • 約1990基督教躍進;不少譯者引介與聖經有關或基督教對文化的影響的書;學術界加強研究包括基督教信仰在內的西方思想和教會歷史,給基督教正面的評價。
    • 現代生活中,生存壓力增大,國人希望在物質追求以外,尋求精神慰藉;有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基督教,正如越來越多人接受聖誕節一樣。
    • 教會內的許多工作落在一批平信徒領袖的肩頭上;他們熱心傳揚福音,協助牧者牧養教會,有些還負責講道,協助施聖餐,探訪會友,培訓基督徒。
  • 基督徒數目:
    • 不同歷史時期的增長:
      • 1814馬禮遜在中國七年後,為第一位中國基督教徒廣東人蔡高施洗。
      • 1833有十位基督教徒。
      • 1835有十四位基督教徒。
      • 1876有約一萬三千基督教徒。
      • 1900有約九萬基督教徒,七十萬天主教徒。
      • 1906有約十八萬基督教徒。
      • 1949解放時有約八十多萬基督教徒,三百萬天主教徒。
      • 現在有一千多萬天主教徒,六千多萬基督教徒。
    • 基督教徒在三自教會與在家庭教會的比例:
      • 三自教會約兩千萬。
      • 家庭教會四千多萬。
    • 省份比例:
      • 河南基督徒最多;安徽,山東,浙江,江蘇,福建等基督徒人數也很多,特別是在農村內;城市之中浙江溫洲有許多基督徒。
      • 湖南,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廣東等基督徒也有一定數量。
      • 新疆,青海,寧夏,海南,內蒙古等基督徒人數較少。
      • 西藏基督徒人數最少。
    • 種族比例:
      • 基督徒絕大多數是漢族。
      • 少數民族大部份多地方沒有教會;在少數民族約一億人中,基督徒約一百三十萬,其中一半是在栗僳族和苗族;栗僳族約七十萬人中有約三十萬基督徒。
    • 性別比例:
      • 許多教會約百分之七十的會眾是女性。
      • 教會中女牧師約佔牧者的總數三分之一。
    • 一般基督徒農村背景多,教育程度低者多,老人多,女性多。
    • 教牧傳道人員約兩萬人。
    • 神學畢業生約四千人。
  • 教會,神學院:
    • 教會共約二十萬間:
      • 三自教會約兩萬間,聚會地點約三萬個,多數是在農村。
      • 家庭教會十多萬間。
    • 神學院十八間,其中設在南京的金陵神學院規模最大。
  • 福音廣播電台:
    • 遠東廣播公司。
    • 環球電台。
  • 聖經中文譯本:
    • 1919出版的和合本聖經是基督徒最常使用的聖經版本,分為 [上帝] 和[神] 兩種;其版面如蝶翅像合頁。
    • 其它版本包括呂振中譯本,1968出版的天主教思高譯本,1975出版的[給現代人的福音],1979出版的[現代中文譯本],[當代聖經]和[聖經新譯本]。
  • 聖禮:
    • 有洗禮和聖餐兩個聖禮。聖禮是耶穌基督設立的,是[不可見的恩典的可見形式](奧古斯丁);基督徒在聖禮中表現他們對神的信心和順服。
    • 洗禮:施洗者奉父,子,聖靈的命給入教者施洗,作為他 / 她加入教會的儀式,象徵他 / 她悔改和信主,罪得到赦免,與主聯合(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同受苦),成為主的門徒,接受聖靈。
    • 聖餐:源自耶穌基督在受難前的最後晚餐,他同使徒共進逾越節晚宴時對餅和酒進行祝禱,分給大家領食,宣稱此乃他的身體和血是為世人赦免罪而捨棄和流出的;耶穌令信徒以後常行此禮以紀念他,表面他的死和等他的再來。聖餐禮一般由牧師將餅和葡萄汁祝聖,然後掰餅分給受過洗禮的信徒領食。
  • 主日禮拜:
    • 大部份教派為紀念耶穌基督在星期日復活,規定星期日為主日舉行禮拜,為敬拜神,得以休息,進行服務等等。也可在其它日子舉行禮拜。
    • 禮拜有在教堂中舉行的,亦有在基督徒家庭中舉行的。
    • 禮拜一般包括祈禱,讀經,唱詩,講道,祝福等等。
  • 祈禱:
    • 祈禱是基督徒在心靈上與神對話,溝通,呼求,感謝,讚美,稱頌,傾訴,懺悔,表白,祝願等等。
    • 不受時間,地點,環境,姿勢,方式的限制。
    • 可以低聲,高聲或不出聲。
    • 可以個人單獨禱告或集體公開禱告。
    • 可以無固定禱詞;可以念固定禱詞,其中以[主禱文](馬太福音6:9至13)尤為普遍。
    • 禱告完畢,說[阿們],表示[誠心所願]。
  • 節日:
    • 聖誕節:一般定為12月25日,紀念耶穌基督誕生。12月24日晚詩班唱聖誕頌歌,被稱為[報佳音];教堂一般在午夜零點及 / 或在25日有禮拜。
    • 復活節:定為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紀念耶穌基督死後復活。期間教堂有禮拜。
  • 教會培訓基督徒的聚會:
    • 主日講道。
    • 祈禱會。
    • 查經班。
    • 讀經識字班。
    • 青年聚會,老年團契,婦女聚會等等。
    • 冬令會,春令會,夏令會等等。
  • 基督教的全國性組織:
    • 1954年7月成立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三自是自治,自養,自傳) ,任務包括和政府聯繫,幫助政府執行其宗教政策。
    • 1980年10月成立中國基督教協會,在信仰方面管理教務,教育基督徒愛國和忠於共產黨,配合政策和政令建立神學上的理論認證。
    •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中國基督教協會統稱兩會,定期聯合召開兩會最高機構的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會址設在上海。
  • 家庭教會:
    • 1950傳統制度化的教會模式被摧毀。
    • 1966文化大革命中,教會活動轉入地下,在嚴峻的考驗下轉化,家庭教會運動發展。
    • 1979開始發展本色基督教。
    • 1989教會成長和制度化,並且積極宣道。
    • 大部份家庭教會不公開敬拜,但有例外;某些地區宗教局同意,民政部批准申請團體興建教堂,公開聚會。
    • 不少地方有非官方的神學院和聖經學校;在不少城市,大學生和工商人士的基督徒定期小組聚會。
  • 海外中國學人:
    • 1978政府開放留學政策;至今有約四十萬留學生前往一百多個國家留學,其中約一半人去美國。加上訪問學者及學生,學者的家眷,並加上考察,受訓,交流,投資,工作的人員,則人數約多一倍。
    • 這數十萬人中,成為基督徒的約有百份之五。他們進入教會後,多感受到來自神和基督徒的愛。
    • 有很多基督徒獻身全職或帶職事奉,己到神學院受訓練;他們可參與普世宣教,也有不少願意回中國事奉。
  • 人們如何信基督?
    • 在醫療設備落後的地區,藉著不少神蹟奇事如病得醫治,使人看見而感動信主。
    • 有些基督徒往各鄉村佈道,他 / 她們不怕吃苦,而農村單調的生活,使他 / 她們的生命見證對很多人產生震撼,吸引他 / 她們信主。
    • 不少基督徒待人誠懇,充滿喜樂,對人生有積極的態度和盼望,特別是在困境中所表現的堅定,勇氣和信心,令周圍的人欽佩,他 / 她們若有機會與基督徒談論福音,便較容易接受。
    • 往海外留學或公幹的人當中有些在海外信了基督,回國後便把福音帶給親友同事。
    • 不少海外華人基督徒到中國工作或探親,也把福音帶給親友同事。
    • 有不少人因思想真空,或物質不能滿足心靈的需要,而尋求真理,因此信主。
  • 教會的問題和需要:
    • 教會成長很快,但質趕不上量的增長;基督徒信仰基礎一般較薄弱,加上大部份是農民,教育水平低,亦受到環境因素的限制。牧師,傳道人少,牧者與信徒的比例約一比一萬。雖然神學院已經加強神學教育,增加神學生的學額,並派人到國外深造,但是神學生仍供不應求,許多教會沒有傳道。對信徒和工人的培訓的質與量均迫切需要提昇。有系統的聖經教導是最重要的。
    • 近年兩會雖然已有很多屬靈書籍,但仍無法滿足教會的需要,特別是研經工具書或適合義工和傳道人用的書籍。在一些偏遠地區的神學院只有很少的老師,沒有足夠的參考書。海外的書籍,不一定適合內地教會;基督徒需要在處境應用上按照現今的情況和需要來調整這些資料。
    • 在城市,面對日益湧現的高文化素質的基督徒,即使是信仰純正的平信徒領袖和傳道人,均不容易滿足他 / 她們的心靈需要。
    • 兒童事工,教會管理,基督徒倫理等教導比較缺乏。
    •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的開放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引入,社會急劇改變。生活內容豐富與物質條件改善,使基督徒面對的試探引誘和問題增多,例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
    • 異端發展猖獗,他們穿上基督教的外衣,曲解真理,傳遞反基督的教條,或藉此擾亂社會治安。例如異端[東方閃電],誘惑,甚至綁架,凌虐基督徒。教會要抵制異端,要好好培訓基督徒,並提供完備的教會生活。
    • 要向福音未到的農村傳道,面對很多困難。
    • 需要基督徒知識份子為教會的本色化作反省;本色化要合乎聖經的教導,與民情整合,對普世教會及其神學遺產開放,處理中國傳統文化,當代文化,價值觀等的問題。
    • 基督徒大多數是女性,單身的姊妹常受家庭和社會的壓力,要下嫁非基督徒。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