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日常用語詞典

分類:中國情況
發佈於:2011-05-15, 週日
  • A

    阿里巴巴 《一千零一夜》故事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主人公。現代阿拉伯語多指“窮人”和“賊”。

    阿里爸爸 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也是穆罕默德逝世後阿拉伯帝國第四人正統哈里發。阿里爸爸是穆斯林們對他的尊稱。

    B

    把把 回族穆斯林群眾中自稱為得道者。回族穆斯林把用吹,念,按摩或其他獨特的方式給人看病(多為心理和精神疾病)的人,也稱做“把把子”。

    拜節 回族節日習俗。回族過節不過年,回民把在開齋節或古爾邦節期間的走親訪友,稱作“拜節”,以示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逢年過節的“拜年”區別開來。拜節除親友互相拜訪之外,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女兒們都要帶上禮品看望岳父岳母。拜節講究趕早,否則被認為是心不誠。回族俗話說:“初一初二拜節,初三初四拜鱉。”

    拜毯 又稱“禮拜毯”。回族宗教用品,為穆斯林禮拜時的鋪墊。亦稱“禮拜墊”,“拜墊”,“拜子”。一般家庭用長約1.5米,寬約 0.6 米;清真寺大殿內的拜毯長約 6-10米,寬約0.6米。拜毯的質地一般為羊毛,棉等,圖案多為清真寺圓頂或幾何圖形。

    擺嫁妝 回族婚俗。即用於婚禮上的說唱,又叫“錶針線”,“說針線”。拜嫁妝一般在婚禮當天進行,新郎新娘按回族習俗舉行過婚禮後,新娘要將陪嫁的嫁妝及親手做的針線活(鞋,帽,襪,被套,枕套等)擺放在院子當中,讓大家觀賞,評品。這時,娘家專門請來的擺針線的人(男性,女性都有,男性一般叫“說家子”或“唱家子”,女性一般叫“巧姐兒”),便開始用順口溜的形式給大家擺嫁妝,內容多為誇讚女方娘家大方,新娘心靈手巧等。擺嫁妝詞一般幽默風趣,以增添喜慶的氣氛。如一段80年代中期的擺嫁妝詞這樣說道:銅錘子,鐵剪子,親家奶奶的腳片子;黃的是金,白的是銀,親親熱熱一家人;又娶媳婦又得財,又得襪子又得鞋(念“亥”音);大立櫃是頂天的,梳粧檯是鑲邊的;一邊擱的是電視機,一邊掛的是呢子衣;丫頭高興小夥子喜,你親我熱到一起。

    搬阿訇 回族宗教禮儀習俗。即清真寺聘迎開學阿訇的儀式。由於清真寺的阿訇多為聘任制,任期屆滿後,若不再續聘,則稱為“散學”,若另聘新阿訇,則須有本方穆斯林們同意,並派人攜帶禮品前往邀聘。應聘後全坊穆斯林擇日迎接,迎接日舉行專門儀式,在清真寺內誦經講瓦爾茲,設宴,以示慶賀。這種迎接的儀式就叫“搬阿訇”。

    板橋道堂 中國伊斯蘭教蘇非派哲赫忍耶門宦道堂之一,始建於1943年。因以寧夏金積堡板橋(地名,在今吳忠市西南5公里處)為傳教基地,故名。

    邦家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已經”,“大約”等意思。如:他早上起身走的,現在是下午四點鐘了,邦家快到了。

    邦克樓 清真寺配套建築。即立於清真寺禮拜大殿前兩側的塔形建築。高於清真寺,是清真寺用以召喚穆斯林們禮拜的處所。

    包油香 回族習俗。回族每逢過節或過乜貼,都要炸油香(油餅),並將熟肉削成薄片,放在油香上,也叫“包份子”,分送清真寺駐寺人員及左鄰右舍。回族民間有“馬奶奶的油香----大份兒”的歇後語。

    保爹保媽 回族舊時生育習俗。一些缺孩子(或只缺男孩或只缺女孩)的人家,在孩子出生滿月後,要在近鄰中找一家家風較好,子女健康的人家,請其父母給自己的孩子當“保爹”“包媽”,以期盼自己的孩子也能健康成長。而被保的男孩便被稱作“保乎”,女孩便被稱作“保姐”。

    北山門宦 回族伊斯蘭教蘇非派哲赫忍耶門宦支系之一,因以甘肅張家川北山的宣化崗為傳教基地,故名。

    北莊門宦 回族伊斯蘭教蘇非派虎夫耶門宦支系之一,因該門宦創始人為甘肅東鄉北莊人,故名。

    本等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本”念四聲。即“本事”,“能力”之意。如:你有什本等,還想當師傅?

    便宜 寧夏回族日常用語。“便”(bian)念三聲,即“便利”的意思。如:你就不要回了,在我家吃飯吧,飯菜都便宜著呢。又有“準備好了”的意思,如問:你準備得怎樣了?答:便宜了。

    波來蓋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臏骨,俗稱膝蓋。

    波斯體 阿拉伯文書法體之一。這種書體是伊斯蘭教傳到波斯地區後,波斯地區的人們在書寫經文時,既遵循了“庫法體”的風格,又喜歡延伸拖長的筆法,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獨特風格。這種字體體態嬌美,流暢自然,被稱為波斯體。

    撥排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意思同“定然”。回族穆斯林認為,世間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真主安排和引導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這場災難是真主的撥排。

    薄葬 回族喪葬習俗,也是穆斯林喪葬的基本原則之一。即不論貧富貴賤,一律用白布裹屍,不許殉葬,陪葬;厲行節約,葬禮從簡,不許以“孝”為藉口大操大辦,反對鋪張浪費。

    C

    踩生 回族生育習俗。又叫做“踹生”,回族民間認為,嬰兒出生後,誰先第一個進入產房,嬰兒的性情,氣質就像誰。故嬰兒出生後,除醫生外,一般人不得入內。若是男嬰,則在家人或親屬近鄰中選擇一個聰明,誠實,勇敢,又作為的人第一個踏進產房;若是女嬰,則選擇一個溫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進產房。這一習俗被稱作“踩生”。

    參機密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參悟”,“思考”等意思。如:真主創造了萬事萬物,我們應該參機密。

    參悟 回族伊斯蘭教認主學術語。原意指對某一事務進行深入的探究,已達到真知,後專指穆斯林通過對客觀世界的推究以證實真主的存在。回族伊斯蘭教的戛德忍耶派更把參悟作為一項靜修功課,以此作為近主的方式。回族諺語:一時的參悟,勝過千年的功修。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倉念三聲,特指“作客”,“走親戚”。如:你農閒的時候,到我家倉倉。兩個艙連在一起說時,第一個念三聲,第二個念輕聲。

    抄花子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特指乞丐,又引申為不會過光陰,奢侈浪費,無所做為之意。回族諺語:抄花子擱不住隔夜食(即不善積攢,存不住東西之意)。

    朝罕志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朝覲。

    徹里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經常,如:他自從幹上推銷員的工作,徹里出差在外。

    扯磨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聊天,閒談。如:他們兩人幾年沒見了,今天扯起磨來沒完沒了。

    扯心 回族日常用語。即牽掛。如:兒女外出,父母扯心著呢。

    逞精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逞能。如:這娃子逞精說要當演員呢。

    抽子 即用麻或布織成的袋子。如用來裝麵的叫麵抽子,用來裝米的叫米抽子,用來裝乾糧的叫乾糧抽子等。有的地方把衣兜也稱做抽子。

    辭學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清真寺阿訇任期屆滿後,借開齋節或古爾邦節舉行節日會禮之時,向本坊的高目將自己在主持清真寺教務期間的工作,做一個總結,之後當眾宣佈辭職。這一儀式叫辭學。

    出色倆目 回族禮拜用語。禮拜結束後,全體穆斯林口誦“色倆目”並將頭先轉向右念一遍“色倆目”,然後再轉向左念一遍“色倆目”。這種儀式就叫做“出色倆目”。

    傳月 回族穆斯林齋月用語。即看見新月後相互傳達見月的消息,已確定封齋,開齋的時辰。

    穿卡凡 回族喪葬習俗。即亡人去世後,要按宗教禮儀為其作大淨(著水),再按程式用卡凡布包裹亡人的軀體。

    穿衣掛嶂 回族宗教禮儀習俗。即滿拉畢業典禮儀式。清真寺滿拉學完了規定的教材,並具備了獨立宣教和主持教務的能力,品學兼優者,經過考核,達到了勝任阿訇的學歷,即可畢業,表示他已經取得了阿訇的資格,從此以後可以被各清真寺聘請開學。畢業時,本坊教民們給他做一件綠色長袍穿上,並給他戴上阿拉伯式纏頭巾,肩上搭上被面子,鄰近的寺坊也送來賀幛等以示祝賀,俗稱“穿衣掛幛”。

    D

    搭救亡人 回族喪葬習俗用語。即在亡人的忌日,為亡人舉行的紀念活動。如為亡人幹爾麥里,請阿訇到家中來過乜貼,亡人家屬向阿訇或孤寡貧窮者散乜貼等,都被視做“搭救亡人”的行為,意味著祈求真主在後世饒恕亡人生前的過錯。參見“搭救”。

    爾麥里 阿拉伯語的音譯 又譯做“阿曼里”,“爾買里”,意為“善行”,“善事”“善舉”,引申為伊斯蘭教功修的代稱和符合伊斯蘭教義的善事。包括一切有利於社會群體的慈善事業和行為。中國回族伊斯蘭教門宦制度形成後,爾麥里又引申為一種特殊的功修形式,在功修中,穆斯林們用特定的音調念誦《古蘭經》,讚美穆罕默德聖人,並圍桌跪圈,為亡人祈求饒恕,為活人祈求平安。清真寺,道堂,拱北以及穆斯林家庭都過爾麥里。一般逢宗教節日,先知的生辰紀念日,蘇反閘宦導師及亡人忌日或為活人祈求平安等,都要舉辦爾麥里,稱為“幹爾麥里”或“過爾麥里”,如:今天是我父親的年份,家裏過爾麥里。又如:那座橋被洪水衝垮了,你義務修好了,你確實為眾人幹了一個好爾麥里。

    打梆子 喚禮的一種形式。伊斯蘭教的喚禮應倒是高聲召喚的,但由於中國過去清真寺一般都比較簡陋,加之清朝廷對回族伊斯蘭教採取壓制政策,致使清真寺不敢高聲喚禮,而採取民間巡夜打更的形式,用打梆子代替高聲喚禮,一直延續了下來。打梆子一般一天三次,晨禮前,晌禮前,晡禮前。80年代以後,清真寺的喚禮有高聲召喚,放高音喇叭,敲鐘,打梆子等多種方式。如:寺上打梆子了,快上寺走。

    打算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又稱“清算”,特指真主在後世使人復活,然後對其善惡進行審判的過程。信仰末日復活,接受審判,受打算,受賞罰是伊斯蘭教“伊瑪尼”的組成部分。回族諺語:要想後世打算輕,今世必須積善功。參見“報應日”。

    報應日 阿拉伯語的意譯。又譯做“末日”“清算日”。即真主對人所做所為的最終審判和總清算之日。

    大藍貼金 回族裝飾用語。即以藍色為底,上嵌(印,燙)金黃色阿拉伯文飾。這種色彩搭配,多用於經書及清真寺內外匾額。

    大了 “了”念liao(三聲)音。回族宗教信仰習俗。蘇非派穆斯林記主贊聖的儀式,每逢重要宗教日期,蘇非派回族穆斯林都要幹爾麥里贊聖,贊聖的儀式中有一大段贊詞稱為“大了”。這段贊詞在《麥達耶合》後半部分。在大了前先念《古蘭經》全文至第92章,在大了時接著將《古蘭經》第93章念到114章末,遂開始念贊聖辭,這些贊聖大了詞中包括記主贊詞,部分《古蘭經》選段,贊聖詞等等,將這些經文和詩文的贊聖詞誦讀完結後,做一個“杜哇”(意為“祈求”,“祈禱”)大了儀式即完成。大了多在清真寺裏念。

    大綠貼金 回族裝飾用語。即以綠色為底,上嵌(印,燙)金黃色阿拉伯文飾。這種色彩搭配,多用於經書及清真寺內外匾額。

    大爾德 回族節日名稱。即“古爾邦節”(穆斯林三大節日之一,伊斯蘭教規定,教曆每年12月上旬,符合條件的穆斯林都要前往麥加朝見,並舉行宰牲儀式和慶典活動。)

    大肉 回族對豬肉的諱稱。

    大油 回族對豬油的諱稱。

    大罪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專指以物配主,相信巫術,悖逆父母,活埋嬰兒,無故殺人,男盜女娼,放高利貸,侵吞孤兒財產,臨陣脫逃,誣陷貞女,製造偽證,飲酒賭博,吸毒等行為。

    道堂 中國回族伊斯蘭教蘇非派各門宦傳教基地。道堂一般多設在教區或有“拱北”的地方。是各門宦導師培育門徒,發放口喚,過爾麥里,辦蘇非功課的場所。道堂內一般都有管理人員,有的道堂還配有阿訇,管理委員會,會計,保管,勤雜人員等。道堂的宗教財產屬於全體教眾。西北最有影響的道堂有:鴻樂府道堂,板橋道堂,花寺道堂,官川道堂等。

    道祖 回族蘇非派穆斯林對其第一代導師的稱謂。由於歷史上蘇非派實行的師徒相授的宗教傳承制,故道祖具有精神領袖的地位,倍受教民尊敬。

    倒油 回族喪葬習俗用語。即一種紀念亡人的簡單的儀式。

    倒灶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倒楣,垮臺,糟糕之意。如:好端端一個國營企業,讓幾個貪官折騰得倒灶了。

    得濟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得”念“dia”(三聲) ,即得好處,受益。一般多用以指父母得到兒女的孝順。如:我的子女都孝順得很,我們老倆得上濟了。

    點香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穆斯林每逢禮拜,過爾麥里,過乜貼,贊聖,都要點香,意在正氣壓倒邪氣,並以此清潔聖殿場所和居室。一般點燃1炷或3炷,但一個香爐最多只插3炷。為了與其他宗教燒香磕頭區別開來,忌說“燒香”,而說“點香”。

    吊莊 即由別處整體搬遷而來的新村莊。這一稱呼說出現在民國年間的涇源縣,引頸原先的一些村子是清同治年間回民起義失敗後,被清朝廷強迫由陝西渭南整體搬遷而來。後來另一些村子又因逃避戰亂而由甘肅的靜甯,莊浪一代整體搬遷而來,被稱為“吊莊”。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為改變南部山區貧困面貌,有計劃地將那些嚴重缺水的貧困地區的村莊整體搬遷到引黃灌區,這些被搬遷來的新村莊也被稱作“吊莊”,這一計畫被稱作“吊莊計畫”。

    吊罐 回族穆斯林大淨(沐浴)器具。因伊斯蘭教要求大,小淨要使用流動水,用過的水不可重複使用,故洗大淨使時用吊罐或吊桶。吊罐腹大底小,口小於腹而大於底,上口沿有兩個卷耳,以穿繩吊掛。底部中央留有小孔,裝水時以木塞或麻繩塞之,沐浴時將其拔掉。吊罐過去多為瓦器或陶器,個別也有銅,鐵製品,現在多為塑膠製品。農村回族民居都設有專門的沐浴房,地上擺著湯瓶,空中懸掛著吊罐。屋內有水槽使下水通往房後。

    迭故耶子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故意的,有意識地。如:你明知道那樣做不對,迭故耶子去做。又常簡化為“迭鼓子”或“迭鼓耶”。

    跌年饉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遭受自然災害,如:1962年跌了年饉,糧食大減產。

    訂婚:回族婚俗用語。又叫“定親”“定茶”。當男女雙方都同意這門婚事,便擇吉日,一般為主麻日(星期五)。男女家裏要備辦一定的羊肉,牛肉以及鮮魚,衣物,包5-20對糖茶,乾果包,又叫“封子”,用紅紙書寫兩張阿文名帖,有清真寺阿訇或媒人親自帶領送到女方家去。女方家裏收下禮物並設宴招待來賓,同時回送男方一些禮物,這門婚事便定了下來。一般來說,一旦訂婚,是不能隨意反悔的。

    定果碟 見“果碟”

    定親 見“訂婚”

  • E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仍的意思,也常說做“撂”。

    爾德節 回族節日名稱。又有“大爾德”和“小爾德”之分。回族穆斯林所稱“小爾德”是“開齋節”。“大爾德”是“古爾邦節”。

    耳性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記性”。回民認為不改壞毛病的原因是沒有聽進教誨的結果,因此把不記事叫做“沒有耳性” 。引申為“壞毛病”,如:給你講過多少遍了,你就是不改耳性。

    二涼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慢性子,馬大哈,粗心大意。如: 眼看到了節骨眼上,那人還不慌不忙,真是個二涼。回族歇後語:戴草帽喝涼水----二涼。

    F

    發麻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意為:“非同一般”,“不尋常”。多指闊氣,排場,昂貴等。如:那人做生意賺了大錢,家裏發麻得很。又如:東西雖好,價錢太發麻了。

    法圖麥節 回族節日名稱。法圖麥生前仁慈賢慧,多有嘉言美德故事傳世。據傳,法圖麥病故於西元632年伊斯蘭教曆6月15日。為紀念法圖麥逝世,回族穆斯林婦女們在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請阿訇誦經,贊主,贊聖,講述法圖麥的品德和事蹟,捐獻乜貼等,有的還自願捐錢捐糧做豆粥,清全坊男女一起來吃,叫過法圖麥節。俗稱“法圖麥太太節”,“古太太節”等。

    法圖麥忌日 西元632年,穆罕默德聖人歸真之後6個月,法圖麥因悲傷過度而病故。關於其病故的時間,說法不一,一說在齋月的後4日;一說在齋月的14日;一說為穆罕默德歸真後3個月。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一般都按照各自確定的日期舉行紀念活動。回族穆斯林將其忌日作為節日,叫“法圖麥節”。

    即“教坊”

    費達 即贖金。見“轉費達”。

    墳堰 回民對墳墓的稱呼。“堰”念輕聲。回民的分高出土地平面部分呈長方形。回族歇後語:墳堰上打哈欠-----枉張的口。

    封齋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又叫做“把齋”“齋功”“閉齋”。阿拉伯語,波斯語的意譯。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法規定,凡穆斯林男12歲起,女9歲起,必須在伊斯蘭教曆每年的9月封齋1個月,即每天于東方發白前進食,日落後開齋,白天嚴禁飲食。

    封子 寧夏回族婚俗用語。即紅白糖,茶葉,果乾,紅棗,桂圓等禮品包。如:明天訂婚,要給親家堡封子。包封子即特指定親送往女方家的紅白糖,茶葉,果乾,紅棗,桂圓等禮品包。一般要包5-20對左右。

    副朝 伊斯蘭教法規定的朝見(正朝)時間之外的任何時間到麥加的朝見活動。

    副功齋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穆斯林因虔誠或許願而自願履行的齋戒。如齋月前兩月封齋;一些地方因天旱求雨而舉行的齋戒等等。副功齋不屬於主命齋,不履行副功齋無罪。

    浮層 見“浮情”,指現實的生活世界。

    浮情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又稱“浮層”,指與宗教生活相反的世俗生活。回族穆斯林們認為,要獲得較深的宗教功修,除要有堅定的信仰之外,還要求不能太重浮情,貪戀世俗的名利地位和榮華富貴。

    G

    蓋頭 回族婦女頭飾。回族穆斯林婦女遮蓋宗教教法所禁露的法體的長頭巾。伊斯蘭教法規定,婦女除手足外,其他一律屬於應遮蓋的羞體。蓋頭是阿拉伯語的意譯。伊斯蘭教規定婦女應用蓋頭和面紗遮蓋羞體以防止邪惡。中國回族穆斯林婦女的蓋頭臉部遮至額頭,背後垂至近腰處。並且以年齡和婚姻狀況的不同分為三種顏色:老年婦女多戴白色;已婚婦女多戴黑色;未婚姑娘多戴綠色。

    蓋碗茶 回族茶俗。蓋碗亦稱“盅子”。由茶託,茶碗,碗蓋三部分組成,又叫“三炮臺”。回族喜歡喝蓋碗茶,有紅糖磚茶,白糖青茶,五香茶,八寶茶等。一般以八寶茶為常見,茶碗內放入茶葉,紅白糖或冰糖,枸杞,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果乾等。喝時用託盤托起茶碗,用蓋子刮動茶葉使茶料入味,故又叫“刮碗子”。然後用嘴吸著喝。回族諺語:吃油香要掰呢,喝蓋碗茶要刮呢。

    蓋碗子 回族茶具。回民把蓋碗又叫做蓋碗子,見“蓋碗茶”。

    幹辦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指平時的禮拜,封齋,施捨等宗教功課。回族諺語:望想天堂,何不幹辦,心憂地獄,何不行善。

    乾糧饃 回族傳統麵食。以寧夏同心的乾糧饃最負盛名。乾糧用純麵粉製作,不加任何佐料,面和好後,用慢火烙成,風味獨特。乾糧饃有不易發黴,易保存等特點。

    趕亂亂子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打擾,湊熱鬧。如:我正忙著呢,不要來趕亂亂子。

    羔羔 西北回族日常生活用語。A.乳頭,乳房。一般用於婦女哺乳嬰兒的時,如稱小孩吃奶為“吃羔羔”。B對嬰兒的昵稱。

    搞虧欠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指做事好計較,喜歡講價錢,講得失,不大度。如:你每做一件事都要跟別人搞虧欠。又常說做“講虧欠”。

    個煎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心煩,心情不好。如:我最近心裏個煎得很。“個”念輕聲。

    割禮 伊斯蘭教禮儀,俗稱“割包皮”。

    歌德爾之夜 歌德爾之夜在齋月的第27日晚(也有認為在26,27,28日中的一日還有認為在齋月最後3天中的其中一日),這一夜教眾在清真寺禮完“宵禮拜”後,整夜不眠念經贊聖,祈求真主的回賜,回族穆斯林們又稱為“守夜”或“坐夜”。又因先知穆聖曾說齋月下旬為真主寬恕眾生,解救亡靈的日子,故回族穆斯林又把該夜稱為“大赦之夜”。

    給口喚 見“口喚”。

    刮亮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清潔,乾淨,光亮的意思。如:這間屋子收拾得真刮亮。“亮”念平聲。

    古蘭經 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古蘭”為阿拉伯語的音譯,原意為“誦讀”。中國舊譯為“古爾阿尼”,“可蘭經”,“寶命真經”等。《古蘭經》有55種名稱,“讀本”,“光”,“真理”,“智慧”,“啟示”等為穆斯林所常用。《古蘭經》分“麥加篇章”(即穆罕默德遷徙麥迪那之前真主啟示的)和“麥迪那篇章”(即穆罕默德遷徙麥迪那之後真主啟示的)兩大部分,共30卷,114章,6000多節,內容包括信仰,道德規範,法律制度,歷史故事,格言等,非常豐富。是由穆罕默德聖人在傳教的23年(西元610—西元632年)過程中,陸續傳佈的“真主的啟示”,並由穆斯林中的聖門弟子們背記或記錄在獸皮,石板,椰棗葉上,散存多處,最後在穆罕默德歸真後被搜集,整理,訂正而傳世的,《古蘭經》既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第一部韻體散文形式的阿拉伯文獻,其文辭和韻律雅逸優美,被稱為阿拉伯文學的典範,在阿拉伯思想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和地位。

    古爾阿尼 即“古蘭經”。

    古爾邦節 回族節日名稱。“古爾邦”,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獻牲”。古爾邦節是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爾德·艾祖哈”的意譯,意為“獻牲節”。是中國回族穆斯林的三大節日之一。又叫“大爾德”,“忠孝節”等。伊斯蘭教規定,教曆每年12月上旬,符合條件的穆斯林都要前往麥加朝覲,並舉行宰牲儀式和慶典活動。相傳伊斯蘭教先知易卜拉辛夜間夢見真主命他宰殺自己的愛子伊斯瑪儀獻牲,以考驗他對真主的忠誠,但當易卜拉辛把刀架在伊斯瑪義的喉嚨上時,真主派天仙背來一隻黑頭作為獻牲,代替了伊斯瑪義。為紀念這一事件和感謝真主,教法規定,凡經濟條件寬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進行宰牲儀式。中國回族在節日之前,便選好了要宰的牲畜,根據家庭經濟情況而定,駱駝,牛,羊都可,但以羊為多,宰前3天內不喂雜食,只喂清水以清腸胃。古爾邦節這天一大早,清潔屋舍,灑掃點香,並沐浴淨身,男性前往清真寺舉行節日會禮,女性在家炸油香,子等節日食品。會禮之後,請阿訇到家裏來舉行宰牲儀式。所宰之牲,須體壯形美,所宰之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用於教門,如請阿訇到家過乜貼等;一份濟貧舍善。

    孤蓋 即踝骨,也叫“孤拐”。回族諺語:子女不孝,舅舅要修孤蓋(即體罰教育)。

    管媒 回族婚俗用語。即當媒人,為男女雙方牽針引線。回族對媒人非常尊重,有“管七個媒可以進天堂”之說。

    果碟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 回族穆斯林過節,過爾麥里,請阿訇到家中舉行宗教儀式後,即請吃飯。在飯菜之前,與蓋碗茶同時,一般都要先上一碟水果或乾果,如蘋果,甜瓜,西瓜桃,杏,葡萄乾,核桃仁等,一般為七樣,稱為“果碟”。所上水果要切成牙或瓣。事先商定果碟品種,叫“定果碟”或“擺果碟”。果碟是過去貧窮的穆斯林拿得出的最好的食物,被稱為“窮人的宴席”,“窮人的聖餐”,也是過爾麥里和過乜貼時最先上到桌子上的食物。

    過七 回族紀念亡人的習俗。又叫“亡人節”。一般從人無常的當日算起,家人每七天要舉行一次悼念活動。共五七,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有些地方重視“頭七”,“頭七”規模較大;有些地方重視“三七”,“三七”規模較大,稱為“大七”。而其他幾七為“小七”。四十天內,每天早晚都要走墳。過七還要宰牲,炸油香,請阿訇及鄰居,親戚到家裏來念經,有的還為亡人舉行“了經”儀式。也有個別教派的穆斯林不過七。

    過四十 回族紀念亡人習俗。回族穆斯林認為,亡人去世後,其魯合(靈魂)仍在家裏,到了四十天,亡人的魯合就要走了。家裏人要在四十日這天,要為亡人過。。貼,其儀式與過“大七”相同。“四十”一過,近七結束。

    歸回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死亡。回民忌說“死”,認為人生是短暫的,生後的光陰才是永恆的,人是真主所造,去世乃是回歸真主。歸回就是回到真主那裏。如:何大爺無常在主麻上了,這是他老人家的好歸回。

    歸真 回族穆斯林對死亡的又一種稱呼。即死亡乃是回歸真主,返本歸真之意,又稱做“歸主”。回民忌說“死”。回族穆斯林認為,人的逝世只是肉體的消失,而人的魯合(靈魂)是不死的,複命歸真,去世者若是一位有聲望的穆斯林,一般便多稱為歸真。如:馬阿訇他老人家歸真了。

    跪經 回族穆斯林宗教禮儀。當阿訇在誦讀《古蘭經》或贊聖詞時,家裏人或教眾都跪在地上傾聽,誦經畢,一起接杜哇結束。

    公文體 阿拉伯文書法體之一。為奧斯曼宮廷書寫官方文書的書體,故名。公文體豪放飛逸,奇麗古媚,具有神形兼備的特點。寫好公文體很不容易,需要進行長期刻苦的臨摹練習。

    H

    哈答子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不拘小節,心計不多的人。如:他是個哈答子,你也就不要太計較了。

    即豬。回族忌豬,若是十二生肖屬豬,便都稱為“屬亥”的。

    漢經 即用漢文翻譯的伊斯蘭教經典。如:中國社會科學院1981年出版的那部《古蘭經》是漢經,由馬堅教授翻譯。

    好日子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吉利的日子。回民所謂的好日子一般指星期一,星期四,主麻日(星期五)及回族節日。好日子多是辦喜事,舉行慶典的日子。相傳星期一是穆聖降生日。星期四是真主創造天堂的日子,也是穆罕默德解放麥加的日子。主麻日和回族節日則是眾穆斯林聚禮,會禮的喜慶之日。

    厚成 回族婚俗。又叫“厚道”。新娘在舉行婚禮當天,無論什麼季節,都要穿紅色棉襖棉褲,寓意希望男方日後要厚待自己。若穿著單薄,則又受男方“薄情寡意”之嫌。會受到親友們的指責。

    後開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主張在齋月期間,舉行“昏禮”後再開齋用飯。

    後世 阿拉伯語“阿黑熱提”的意譯,即人去世後靈魂所在的世界。回族穆斯林認為人有兩世,即今世和後世,今世是短暫的,後世才是長久的。活在今世,必須為後世著想,要尊主行善。回族諺語:今世是春天,後世是秋天,春不種而望秋收,猶如旱地行船。

    和學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模仿,比劃之意。如:他把昨天與甲方談判的情景給我們和學一遍。

    賀學 回族宗教禮儀習俗。即清真寺開學阿訇到任以後,大家前往清真寺去祝賀。如:我們今天要為丁阿訇賀學去呢。

    黑石 麥加禁寺內的聖跡之一,為克爾白東南角牆上鑲嵌的一塊褐色的隕石。亦稱為玄石。傳說此石系古代先知易卜拉辛父子修建天方時在附近的艾布·古拜斯山所采。西元632年,穆罕默德率眾到麥加克爾白舉行辭別朝覲時,曾巡遊了天房並撫摸和親吻了黑石。從此黑石被穆斯林們視為“神聖之石”,撫摸和親吻黑石也為世界穆斯林朝覲時所遵行。

    黑子 回族對豬的諱稱。

    護苫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是指真主對人的保護。如:我求真主護苫,免受惡魔唆使。

    花押 阿拉伯書法名稱。這種書講究結字造型,因形體花俏,形象而得名。

    換水 即洗“大淨”。

    謊溜子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經常撒謊的人。如:你不要聽他說,他是個謊溜子。

    回爹蠻媽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父親是回族,母親是其他民族。回族的形成,有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唐代以後因經商或戰爭而東來的波斯,中央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的穆斯林(主要是男性),與中國當地其他民族(主要是女性)通婚組成家庭。

    回回 中國56個民族之一,又稱為“回族”,“回民”。在中國歷史上,宋代以前所謂“回回”,指7世紀以來唐人所稱的“回鶻”,“回紇”;南宋以後所稱“回回”,泛指西域穆斯林國家及民族;元代以後的“回回”指大批遷居中國的西亞,中亞等阿拉伯國家信仰伊斯蘭教諸民族的穆斯林;自明代以後,“回回”一詞則專指在中國境內定居通婚繁衍的,並因信仰伊斯蘭教而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心理素質和和風俗習慣的人們的共同體,也即今天的回族。回族諺語:回漢一條心 ,黃土變成金。

    回回曆 即伊斯蘭教曆,也稱為希吉萊曆。為太陰曆。太陰曆以月球繞地球1周而又與太陽相會為1年,1年354日8時48分34.092秒。一年12個月,單月大30天,雙月小29天,尚餘8時48分34.092秒,故置閏,大約3年一閏。

    回回帽 見“禮拜帽”。

    回回名即“經名”。

    回教 即伊斯蘭教。中國明清及民國年間的史籍對伊斯蘭教的稱謂,又稱“回回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56年起,一般不再稱為“回教”,“回回教”而改稱伊斯蘭教。見“伊斯蘭教”。

    回族 見“回回”。

    會禮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回族伊斯蘭教對每年兩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集會禮拜的專稱。

    鴻樂府道堂 回族伊斯蘭教蘇非派哲赫忍耶學派較有影響的門宦道堂之一,始建於1922-1923年間,在今寧夏吳忠市金積堡鎮西約5里處。這裏曾經是19世紀70年代西北回民起義的中心。

    昏禮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伊斯蘭教信仰中後世受懲罰的地方。是阿拉伯語“哲罕南”的意譯。回族穆斯林經常使用波斯語的音譯“多災海”。

    J

    激的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激”念三聲,即撒嬌輕佻,嬌滴滴之意。如:女兒見了媽,激得不知說啥好。

    吉溜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好”,“平安”之意。如:回民相見,問:家裏大小都吉溜著嘛?

    吉攆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聰明,伶俐,有眼色,利索等意思。如:回回的娃娃,吉攆羔羔。又常說做“吉骨”。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今天”的意思。如:佳是個集,俺要趕集去呢。

    見月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即看見新月。回族穆斯林一般在齋月使用此語較多,見月封齋,見月開齋。

    教坊 回族穆斯林群眾傳統組織形式之一。亦稱“寺坊”或“坊”。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由於宗教需要建立起了清真寺,這些清真寺成為一方穆斯林完成宗教功課的地方,也是傳播教義,講授經典和群眾聚會的場所。除個別大寺分設“小寺”外,他們互不隸屬,各行其事,這種組織形式被稱為寺坊,教坊或坊。如果是蘇反閘宦則歸拱北,道堂老人家或熱依斯,篩赫等區域代理人通管。一個教坊建一座清真寺,寺裏有阿訇,招收滿拉(經學員),一般還設有寺管會,寺管會由學董,鄉老,出納,會計組成,是穆斯林群眾自發性的組織形式。教坊的教民被稱為“高目”或“高麻尼”。

    教門 回族穆斯林群眾對伊斯蘭教的簡稱。穆斯林日常稱自己所信奉的伊斯蘭教為教門,它包含著對伊斯蘭教的尊重赫親近。教門也是蘇非派穆斯林群眾對自己所遵從的教派的專稱。

    教門緊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能夠恪守宗教教規和道德規範之意。還指對子女的宗教道德操守要求較嚴。如:海姨媽那家人教門緊得很。

    教門原根八件 指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和倫理道德規範。八件教門原根的內容是:1.認主獨一2.知主公道3.信聖人(先知)4.服從依瑪目5.命人行好6.止人幹歹7.遠奸8.近賢

    教下 是中國伊斯蘭教信教群眾在導師篩赫或阿訇面前的謙稱。如:作為教下,我們想為已故的老人家修座拱北。

    教長 即清真寺的“依瑪目”。是一坊穆斯林的宗教領袖,在本坊或外坊受聘任職,主持一坊的宗教事務。平時領拜,主辦婚喪大事,為滿拉講授經學知識,為群眾講解伊斯蘭教義等。有的清真寺還為其配備助手分理宗教事務。教長多吃住在清真寺裏,一切生活費用皆由清真寺承擔。如:我們的教長德高望重。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念平聲,即“剛才”,“正好”之意。如:我將吃完飯,你就喊著幹活,真是把人朝死裏催哩。又常說做“將將兒”,“將才”等。

    就理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指對伊斯蘭教宗教生活的遵守和對後世的看重。多指宗教理念和功修。如:只要就理許可,我將成全這件事。

    接色倆目 回族穆斯林見面禮。當對方用阿拉伯語問候“色倆目”後,被問者要立即用阿拉伯語接著回答問候。其內容見“色倆目”。

    羯羊 被騸過的公羊,又稱作“羯子”。羯羊一般體格健壯,肉嫩。為宰牲和穆斯林日常食用首選。

    今世 阿拉伯語“頓亞”的意譯,即人們生活著的現實世界。回族穆斯林認為人有兩世,即今世和後世,今世是短暫的,後世才是長久的;人活在今世,要為後世著想,因此應該在今世多做善事,好事。回族諺語:今世為夢,後世為醒。今世栽種,後世收穫。

    經單 包裹經文經書或鋪在桌子上放伊斯蘭教經典的布料。布料多為印花絲綢。

    經對子 見“經字畫”。

    經名 回族命名習俗。回民在出生後的1個月內,除家裏給起的學名(上學時用的名字,又叫“官名”,即舊時由官方登記造冊時用的名字)外,還請阿訇用阿拉伯語起一個經名,又叫教名,其名字多為伊斯蘭教聖人的名字。參見“起經名”。

    經師 回族穆斯林對那些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通曉《古蘭經》,聖訓和其他經典的經學教師的尊稱。如:胡登洲創立了經堂教育,是“經漢兩通”的經師。

    經堂語 自明中葉以後,回族穆斯林學者興辦經堂教育,招收學生,講授經典。在授課中,採用統一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教材,但授課時用漢語講解,常常又攙雜一些阿拉伯語,波斯語的辭彙,在解釋阿語和波斯語詞意時,幾種語言往往交互相合,於是形成了具有回族特色的語彙,這種語彙久而久之滲透到了回族群眾的日常生活用語之中,人們稱這種語彙為“經堂語”。

    經亭 道堂,拱北附設的過爾麥里和誦讀經典的房子或亭子。

    經轉 回族喪禮習俗。即用《古蘭經》為死人祈求真主的饒恕。見“轉經”。

    經字畫 指回族穆斯林用阿拉伯文寫的伊斯蘭教經典中的格言警句的一種書法藝術。這些文字通常組成花瓶,香爐,刀劍等各種圖案,寫在紙上,裝裱後掛在家中牆上,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和裝飾性,俗稱經字畫。以對聯形式懸掛的,回族群眾又叫“經對子”。

    禁寺 即麥加清真大寺。該寺位於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中心,是全世界穆斯林禮拜克爾白天房的所在地,也是穆斯林們朝覲的中心聖地。為保護克爾白的聖潔,穆罕默德宣佈麥加清真大寺周圍為禁地,禁止一切邪惡異端行為,不允許非穆斯林進入,故有“禁寺”之稱。

    進教 回族接納非穆斯林皈依伊斯蘭教的禮儀。一般多發生于青年男女結婚之時,如一方是回族,另一方是不信仰伊斯蘭教的其他民族,這時非穆斯林的一方則要到清真寺大小淨,接受宗教禮儀的宣導,並按回族習俗舉行婚禮。以便日後生活中能逐漸理解和增強對伊斯蘭教的信仰,尊重回族的生活習俗,家庭和睦。

    K

    開經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請阿訇誦讀《古蘭經》,因回族穆斯林對誦讀《古蘭經》非常虔誠,因此在誦讀《古蘭經》時首先請阿訇誦讀一段,然後自己或其他人再分頭誦讀。如:今天過乜帖,請馬阿訇開經。

    開學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即清真寺對聘請阿訇上任的專稱。中國回族清真寺因規模不同都附設有規模不等的宗教學校,講授伊斯蘭教經典,阿訇便是當然的老師。受聘在清真寺主持教務的阿訇,即是領拜人,又是向滿拉(學生)們傳授伊斯蘭教經學知識的教師,所以民間便將阿訇上任叫作“開學”。開學時一般都在清真寺舉行儀式,為新任的阿訇披紅掛彩(一般在其肩上披掛被面),並請外坊來人迎送,雙方高唱贊詞迎接,然後來賓講話,最後清真寺設宴招待開學阿訇和來賓。阿訇開學必須教授滿拉,滿拉的多少根據清真寺的規模而定。阿訇上任後,即被稱為“開學阿訇”。

    開齋節 回族節日名稱。回族穆斯林三大節日之一,又叫“小爾德”,在伊斯蘭教曆的10月1日。當穆斯林們在教曆9月封齋一個月滿之後,此日即為開齋節。開齋節當天,回族穆斯林要沐浴淨身,男人們到清真寺參加節日會禮,並按家庭人數出散開齋捐;向窮苦人出散乜帖,故開齋節又叫“濟貧節”。婦女們在家準備節日食品,炸油香子等。會禮結束,到自家墳墓前誦經悼念亡人,叫作“走墳”。之後,人們相互之間走親訪友,互贈節日食品,以示慶祝。今天,開齋節也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新疆地區的回族及其他民族的穆斯林又稱開齋節為“肉孜節”。

    看家 回族婚俗。當男女雙方見過面,並有了初步瞭解後,有意發展關係,便約定相互到對方家中去看望,以便進一步瞭解雙方的家庭背景情況。看家之後,如進展順利便可訂婚。

    看月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即看新月,一般在齋月,看月封齋,看月開齋。

    口到 回族飲食用語。又做“口道”,意為“吃”,“享用”。如請客人吃飯,一般不說“請吃”,認為不雅,而說“請口到”,包含著對客人的尊重。

    口喚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口喚有5個含義1.准許的意思。如:沒有主人的口喚,我們不能人家的果子。2.命令。如:老人家完了(去世),這是真主的口喚到了。故3.一般又把人去世稱為“口喚”了,意即這是真主的口喚。如:村東頭的爾薩今天口喚了。4.回族蘇非派各門宦教眾向篩赫請求允可,叫“要口喚”,而把篩赫的允許稱為“給口喚”。5.引申為向自己快要去世的親屬要求原諒。回族諺語:即使兒女沒依父母之言,也不能不給個口喚。

    嗑子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吃子。因油炸子一般較脆,嚼時有聲,故稱為“嗑子”。有客來家,主人端出子,擺上桌後,一般便會說:請嗑子。

    課功 即“天課”。

    庫法體 阿拉伯書法名稱。也是被廣泛運用的一種書體,有“純粹的阿拉伯書法”之稱。庫法是古代伊拉克的一座文化名城,因《古蘭經》均由庫法城的學者抄寫,其書體吸收了阿拉伯半島上流行的幾種古代書體的精髓,從而形成了自己厚重,莊嚴的風格,由此而得名。庫法體的形式在多年的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約有70多種,被廣泛運用於清真寺的門窗,牆飾,拱頂以及各種大型伊斯蘭建築,書報雜誌,廣告招牌等。

    寬窄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回族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寬與窄來形容金錢與財富的多與少。回族諺語:家寬不如屋窄。即家大了,財富多了,往往不一、一定是好事,暗喻家庭的和睦才是最為重要的。回族諺語(散乜帖)寬了人喜歡,窄了主喜歡。即散乜帖只是一種培養慈憫心和善行的途徑,散多散少應當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定,不能為散乜帖而散乜帖。真主看重的是舉意而不是形式。

    空雞 回族生活用語。即在宰雞的前三天,將雞拴起,不給吃食,只給喝水,以使肚腸乾淨,叫“空雞”。

    空羊 回族生活用語。即在宰羊的前三天之內,將羊拴起,不給吃食,只給喝水,以使肚腸乾淨,叫“空羊”。

    餛饃 回族傳統麵食。將發酵好的面加適量的堿和幹麵粉,揉成麵團,成張,撒上香豆草粉或薑黃粉,再卷起來,壓出各種花紋,抹上香油,置於專制的餛鍋(銅制或鐵制)內,再放入草木灰裏或炭火中慢火恒溫燒烤而成。其特點是外脆裏軟,香甜可口,保存時間長。

    L

    撈油香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炸油香。回族逢年過節或過乜帖,都要炸油香,請阿訇散給周圍親朋好友等,量較大,需用大鍋旺火,故稱炸油香為“撈油香”。

    “老”念四聲,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曾經”的意思,又常說做“老子”。如: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老子給你提醒過,你就是不往心上去。

    老古 回族穆斯林對伊斯蘭教“格底目”教派的稱呼。

    老教 回族穆斯林對伊斯蘭教“格底目”教派的稱呼。

    老人家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回族穆斯林群眾常把傳播伊斯蘭教的導師和學者稱為老人家。如:《天方典禮》是劉智老人家著的。後來引申為對一般有教門操守的上了年紀的 穆斯林的尊稱,如在路上碰見了一位回族老人,一般都這樣問:“你老人家最近好著哩嗎?”

    了經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古蘭經》念到第93章時,再逐章加念“泰克比爾”贊詞,念至終章。這一念法,叫“了經”。“了經”的儀式多用於紀念亡人或為活人祈求平安。

    了夜 見“念夜”。

    禮拜帽 回族男性頭飾。亦稱“回回帽”,即一種無簷圓頂小白帽,早先禮拜時所戴,戴這種帽子乾淨整潔且符合教規的要求不露發。而無簷則便於禮拜時叩頭,故有詞稱謂。後來成為回族日常生活中常戴的帽子。禮拜帽除白色外還有黑色,藍色,灰色等,形狀除圓頂外因教派不同還有尖頂六角帽等。

    禮拜毯 回族宗教用品。也叫“拜毯”,為穆斯林禮拜時的鋪墊。亦稱“禮拜墊”,“拜墊”,“拜子”。一般家庭用長約1.5米,寬約0.6米;清真寺大殿內的拜毯長約6-10米,寬約0.6米。拜毯的質地一般為羊毛,棉等,圖案多為清真寺圓頂或幾何圖形。

    禮乘 見“三乘”。

    禮行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禮物。如:明天我們走親戚,要買上點禮行。

    連五本 回族穆斯林經堂教育課本。即初級語法課本。

    兩世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今世和後世。回族追求兩世的幸福和吉慶,常說“兩世吉慶”。回族諺語:好逸惡勞,兩世虧本。

    六大使者 伊斯蘭教信奉的真主的最著名的六大使者。他們在315位使者中是最尊貴的並各自享有特殊使命的使者。其中,阿丹是真主的密友;努海是真主的預言者;易卜拉欣是真主的至交;穆薩是真主的代言人;爾薩是真主的靈氣;穆罕默德是真主的欽差。

    六大信仰 指伊斯蘭教的基本信條。它們是1.信真主2.信天使,伊斯蘭教認為天使是真主用光創造的一種妙體,純潔無暇,無性別,長翅膀。天使數目很多,他們分別負責記錄每個人的行為。3.信經典。主要指《古蘭經》,以相信《古蘭經》為基本內容。4.信聖人。5.信前定。6.信後世。

    六角帽 回族伊斯蘭教哲赫忍耶教派的頭飾。據傳,哲赫忍耶教派創始人馬明心從葉門學習回國,專門傳授戴這種帽子。這種帽子如同阿拉伯禮拜殿的屋頂,在帽頂四周攢起6個等邊三角形,象徵“六大信仰”,下部用一長條圍成,象徵“萬教歸一”,頂端有一個用絲綢或布條縫製成的頂子,象徵“真主獨一”。俗稱“六牙兒帽”或“六角帽”,“六板帽”。一般不隨便戴,只有在禮拜,過爾麥裏,送埋體等宗教場合戴。帽子有綠,白,黑三種顏色,綠色專用于教主,阿訇;一般教民老年人多戴白色;成年人多戴黑色。除哲赫忍耶教派外,戛德忍耶,西道堂等教派德穆斯林有時也戴六角帽。

    零幹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歇心,徹底,利索。如:這個事早解決早零幹。

    魯格曼 阿拉伯語語的音譯,即《古蘭經》中記載的伊斯蘭教古代賢哲。魯格曼也是回族穆斯林男性常用經名之一。

    亂子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亂”音念四聲,即闖禍,麻煩事。如:你真不給人省心,又給我惹下亂子。

    落憐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可憐,失意,窩囊,落魄等。如:那男人自從媳婦無常後,日子過得落憐得很。

    M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特指眼花。如:我的眼睛一到晚上就麻了。

    麻達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麻煩。回族諺語:早雨不下,一天的麻達。

    毛秧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壞毛病”,“不良行為”的意思。如:你最近毛秧又犯了,打麻將一打一個晚上。

    沒水 即沒有“大淨”。回族諺語:身上沒水的人貼不近真主。

    門宦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是回族伊斯蘭教蘇非主義各學派所屬支派的通稱。門宦一詞始自清中葉,是中國伊斯蘭教在西北地方形成的一種宗教神秘色彩的組織。它的特點是:崇敬教主;為門宦創始人,掌教人及其家族成員修建道堂,拱北;有嚴密而又系統的道統傳承制;重視道乘修持。伊斯蘭教蘇非主義各派傳入中國後,在西北地方形成了許多門宦,較大的有:哲赫忍耶,虎夫耶,嘉德忍耶,庫布忍耶。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缺乏伊斯蘭教的基本知識,或因不懂伊斯蘭教的教規教法及教理,而在生活中常會出現違背,違反教規,教法與教理的言行。如:他迷著呢,對教門上的事一點兒都不知道。

    密齒子 即1歲的小羊。如:這是只密齒子羊,肉嫩著呢。

    面紗見“蓋頭”。

    名牌 回族喪禮習俗。即墓碑。寧夏回族過去多為家族墳地,每逢節日,後輩要為所以亡人上墳,祈求真主的饒恕,而不提倡為某個人上墳祈禱,樹碑立傳。故過去的墳地多沒有碑刻。近年來施行回民公墓,為易於辨認,便在自家親人墳前立上木料或石料碑牌,但一般只刻有漢阿兩種文字的姓名,別無其他記載。回族將其稱做“名牌”,以與“墓碑”相區別。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念平聲,光亮,光滑之意。如:回民講究美觀,潔淨,連家裏的爐臺都擦得明明的。

    抹鍋 回族紀念亡人的習俗。每到自家亡人的忌日,烙油餅散往清真寺,鄰居,以示紀念。因這種紀念的儀式比較簡單,只是烙個油餅,故稱為“抹鍋,又稱為“倒油”。回族諺語:清水洗,白布裹,送了埋體把鍋抹。

    末日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指人類生存的現實世界將毀滅的時刻。

    穆夫提門宦 回族伊斯蘭教蘇非派虎夫耶學派支系門宦之一。始傳於1673年,教眾約10萬多人,主要分佈在甘肅臨下,康樂,東鄉和青海西寧南川以及新疆等地。

    N

    拿手 回族穆斯林禮儀民俗。也叫拿“索倆哇提”。回族穆斯林在見到宗教界有威望和有知識,有教門的長者時,伸出右手,將自己的手與對方的手握在一起,握手時兩人的大拇指相對,以示沾吉。這種問候方式叫“拿手”。

    納天課 見“天課”。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念平聲,即笨蛋,軟弱。如:那人囊得很,幹啥都幹不好。

    惱怒 回族穆斯林日常生活用語。指言行不合教規教法及伊斯蘭道德規範。如:穆斯林要行善盡責,遠離假,醜,惡,以免惹為主的惱怒。回族諺語:奢侈浪費,真主惱怒。

    碾饌兒 回族民間傳統“青貨”食品。又叫“碾饌子”,流行於寧夏山川。其製作方法為:將顆粒飽滿的青稞穗,經揉搓去其麥芒,皮殼後,放入鍋內爆炒,再搓揉篩簸乾淨,置石磨上推碾兩遍,變成四五寸長的青綠色粉條狀即成。吃時放入碗內,調以鹽,醬油,醋和蒜末等。

    念夜 回族宗教信仰儀式。也叫“轉夜”,是阿拉伯語“白拉提”的意譯。回族蘇非派穆斯林每年在齋月前一個月的上半個月,即伊斯蘭教曆的8月1日至15日晚,每家每戶都要請阿訇到家中過爾麥里念經,叫念夜。15日晚還要在清真寺集體念夜,稱為“了夜” 。念夜是中國蘇非派穆斯林比較重視的一項宗教功課,通過念夜,向真主祈求饒恕,洗心革面,然後進入齋月。如:我們家裏今天要念夜呢。

    年份 回族紀念亡人用語。特指直系親屬去世後每一年的忌日,即為年份。如:十二月二十七是我母親的年份,我準備宰個牲。

    念知感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心中有主,感謝真主。如:你今後的路還長得很呢,要多念知感。

    孽障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可憐”。如:李師傅無兒無女,老來真孽障。

    P

    頗煩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心情煩躁不安。如:婆媳關係不好,我心裏頗煩得很。

    破孝 回族喪禮習俗。回族不披麻戴孝,親人去世後,將白布破開做成許多小白帽(孝帽),向親友們發散,以示哀思,叫“破孝”。

    破齋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指在履行封齋功課中因犯禁行為而使當日齋無效中止。

    Q

    七人一狗杜哇 見“山洞人”。

    起經名 回族命名習俗。回族把請阿訇用阿拉伯語或波斯語給嬰兒命名稱為起經名(其儀式被稱為“命名禮”)。其儀式為:嬰兒由人家抱著,站在屋內門檻裏,阿訇站在門口或門檻外,先對著嬰兒的右耳低念宣禮詞,之後吹一口氣,再對著嬰兒的左耳念入拜詞,再吹一口氣。最後將嬰兒的名字念出,然後再做“杜哇”。念宣禮詞和入拜詞的意思是,把剛出生的嬰兒,由清真寺之外呼喚到清真寺之內;吹一口氣的意思是,將混沌之中的嬰兒吹醒,使耳聰目明。伊斯蘭教規定,嬰兒出生或異教徒皈依伊斯蘭教,都必須請阿訇取一個吉祥的名字。這些名字主要以《古蘭經》中的先知,賢哲,聖妻,聖女的名字為主。如男性一般多叫阿里,易卜拉欣,爾薩,優素福,穆薩等;女性一般多叫阿依舍,海蒂徹,索菲燕,法圖麥等。另外,起經名也有以嬰兒的生日命名的,如嬰兒若出生在爾德節這天,便起名叫“爾德”;出生在星期五這天的便叫“主麻”等等。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前天”。如:他是恰來我家的。大前天稱作“大恰”。

    簽署體 阿拉伯文書法體之一。古代阿拉伯的哈里發,大臣們通常用這種文體來簽署敕令或宗教基金文書,故名。此種文體也多用來書寫證書,證明,又叫證書體。該書體是從三一體和譽抄體衍生出來的,活潑多姿,婉轉流暢。

    前定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一切現存的自然和社會現象,都是由真主安排的,人無法預知。又稱做“定然”。回族諺語:前定如大海,自由如小舟。

    前開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即在齋月期間,主張在舉行“昏禮”之前開齋,稱做“前開”。

    錢糧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穆斯林在修建拱北,清真寺時向其他教坊群眾的募捐,並把募捐者稱為“化錢糧的”。

    錢轉 回族喪葬習俗。即散錢為亡人祈求真主的恕饒。見“轉費達”。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饞。又常說做“欠悵”,“欠相”,如:一看到別人吃肉,你就欠悵的。

    青貨 時令新鮮瓜果的統稱。

    親親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親戚,親家。如:我們今天倉親親去呢(“倉”念三聲,走親戚之意)。回族諺語:回回親,親套親,砸斷骨頭連著筋。

    請經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購買經書。如:我昨天在新華書店請了一本漢經(指翻譯為中文的《古蘭經》)。

    清油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植物油,一般指胡麻油或芝麻油,又叫做“香油”。

    清算日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又叫“報應日”,“末日審判”,即真主對人們最終審判和總清算的日子。伊斯蘭教認為,現實世界是有始有終的,世界末日必然要來臨,在那一日,真主將所有死者復活,接受總清算。行善者將通過天橋(綏拉提)進入天堂,而行惡者將墜入火獄。

    清真教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伊斯蘭教。中國明末清初以後對伊斯蘭教的稱謂,清真在古漢語中有純潔,自然,質樸之意,故中國回族伊斯蘭教學者便借用以指伊斯蘭教,所謂“真主至清至真,原有獨尊,謂之清真”。

    清真牌 回族穆斯林飲食攤,點,鋪等場所懸掛牌照的標誌,又叫“湯瓶牌”。牌照上多畫有清真寺,大小淨使用的湯瓶。牌上一般用中文書寫著“清真”,“清真古教”的字樣,用阿拉伯文字書寫著“清真言”,“台斯米”等內容,有的還配有新月的標誌。

    清真十大碗 見“十大碗”。

    全牲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回族穆斯林按照宗教要求所舉意宰殺的可食之牲畜,如羊,牛,駱駝等,將其全部用於宗教活動,不作家庭日常食用,故稱“全牲”。如:今天我過爾麥里用了全牲。

    窮松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吝嗇,小氣,愛占小便宜,貪婪等。如:那人那麼有錢卻從來不知舍散,還經常表現出一副窮松相。

    R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念四聲,即囉嗦。如:你咋那麼染,一句話說了好幾遍。另外還有糾纏的意思。如:你快走開,別染我。

    認大小 回族婚俗。即新婚第二天,新娘吃過早飯後,新郎家人要帶著新娘認婆家大小。認長輩時,新娘要長長的稱呼一聲,並送給長輩一份準備好的見面禮,一般為糖茶或錢,鞋襪等。長輩則響亮地答應一聲,然後回贈新娘以禮物或紅包,以表心意。

    忍耐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是阿拉伯語“撒布林”的意譯,即能承受世間生活的各種委屈,不幸和打擊之意。如:人生在世,遇到多大的事都要能忍耐。回族人還說做“忍耐性”,如:那個人忍耐性好得很。回族諺語:施捨者富裕,忍耐者光榮,謙虛者高貴。

    入朝 朝覲儀式之一。朝覲者於教曆12月7日晚或8日晨進入朝覲期,前往阿拉法特山留住,開始履行朝覲的和、各項功課。

    S

    撒喜棗 回族婚俗。又稱“撒喜果”,“撒喜”。即阿訇為新郎新娘念完“尼卡哈”之後,拋撒紅棗,花生,水果糖,核桃,桂圓等,寓意著“喜結良緣”,“生男又生女,男女花生”,“早生貴子”等,在場的賀客爭相強拾,以示喜慶吉祥。回族歌謠:撒核桃撒棗子,哥哥娶了好嫂子;雙雙核桃雙雙棗,生男聰明生女巧。

    三乘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回族伊斯蘭教蘇非派宗教功修的途徑和方式。蘇非派認為精神的修煉必須經過三個階段,即禮乘,道乘,真乘。禮乘是指遵從教法的一切規定,履行五功等,以達到虔信真主。道乘是指在導師的指引下,由外在的身體力行轉入內心的精神修煉,以達到心靈的淨化。真乘是指完成道乘的修持,達到渾然無我,心不納物,惟獨一主的境界。真乘是蘇非派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回族諺語:禮乘可以涉世,道乘可以忘世,真乘可以超世。

    三抬 回族穆斯林對伊斯蘭教“賽萊非耶”的稱呼。

    三一體 阿拉伯文書法體之一。是阿拉伯文各書法體的母體,又名大楷體。所謂三一,是指筆劃的凹凸與平度,也有認為是指落筆時筆頭的寬度。三一體多用於書寫《古蘭經》各章的標題,書名和標語牌,一般回族伊斯蘭教建築物的壁飾和經

    文匾額也都用三一體。

    回族傳統食品。形似細繩呈馬蹄形回環纏繞。子的製作,一般要在麵粉裏放適量的堿水,並加入用紅塘,蜂蜜,花椒,蔥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再加入雞蛋,香油和麵,反復揉壓,醒勻,再揪成小塊,抹上香油醒一會兒後用手掌搓成粗細均勻的細條,纏上圈左右,套在一種專用於炸子的長筷子上下鍋,並在油鍋內來回擺動,故回族又把炸子叫做“擺子”。待炸成深黃色時出鍋。

    散話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風涼話的意思。如:對人有意見要當面提,不要背後說散話。

    散苦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義務為亡人打墳(建墳),收拾墳堆等。散苦是被視為攬“色瓦布”的行為。

    散學 回族宗教禮儀習俗。亦叫“辭學”,是對阿訇離任的一種尊稱。阿訇在上任前一般都與坊上事先達成任期年限的協定,一般為兩三年,任期期滿,由阿訇在清真寺大殿聚禮時向高目們鄭重提出,高目們給阿訇說色倆目,表示同意,然後坊上牌派幾位代表,把阿訇送回家中或送到另一個坊清真寺任教,即告該阿訇在本坊任期結束,叫“散學”。如:我們坊上的阿訇今年開齋節要散學,到時候我們要挽留他呢。

    嗓璜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喉炎。

    騷胡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公山羊。有時也用以指那些喜歡拈花惹草的男人。

    騷爾山洞 伊斯蘭教聖跡之一,又稱為“至聖避難洞”。位於麥加北部的騷爾山麓,是一個岩洞,洞口小而洞內大,相傳穆聖為避敵人的追擊曾暫入洞內隱蔽。當敵人追至洞前時,發現洞口佈滿蜘蛛網,鴿子在洞前棲息鳴叫,便以為洞內無人,怏怏而返。故穆斯林將此洞視為聖跡,繪有“先知避難圖”。中國回族穆斯林有不輕易掃蜘蛛網,愛好養鴿子的習俗,並有“宰鴿子要用金刀”的說法,皆由此而來。

    色者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接“色拜布”。也就是借機會緣由。回族說色者,多指人去世的形式。回族穆斯林認為,人一樣生,百樣死,無論去世的形式怎樣不同,都是人們歸回真主的色者。如:王阿姨生病是借了感冒的色者,導致了一場大病;馬叔是借了胃癌的色者無常了。

    沙斐爾教法學派 伊斯蘭教法學派之一。沙斐爾是伊斯蘭教沙斐爾教法學派的創始人。其所創沙斐爾教法學派,兼重聖訓律例和類比推理,強調將真主的啟示與人的理性活動有機地結合,增強了教法的實踐性和效力,對伊斯蘭教法學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山洞人 《古蘭經》中記載的故事人物,也稱“七眠子”,回族穆斯林習慣上稱為“七人一狗”。據《古蘭經》記載,有7個信奉真主的青年因受國王的迫害逃到一個山洞中避難,有一條狗隨之前往,他們在洞中沉睡了300多年,醒後外出購食,洞外已時轉世移,洞中人見此情景複睡不醒。《古蘭經》引述此故事以說明死後複生是不可懷疑的。據說此洞在今耶路撒冷附近。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念四聲,即“脆弱”,“嬌氣”之意。如:你太閃了,受了點委屈就哭鼻子流眼淚。

    善面 即“探埋體”。

    善行簿 即伊斯蘭教記錄世人善行的文卷,阿拉伯語音譯為“恩霖陰”。

    苫單 繡有《古蘭經》或贊聖詞的絲製品。分兩種,一種苫在埋體上面,現在多從聖地麥加帶回;另一種苫在拱北上。

    傷心的 回族哀悼亡人用語。特指小一輩親屬去世。如:丁姨媽傷心的女兒去世了。

    守限子 伊斯蘭教婚姻法專用語。即“待婚期”。指離婚後的妻子或寡婦再婚前必須依教法等待一段時間。

    守夜 參見“格德爾之夜”。

    受戒 朝覲儀式之一。教法規定,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在朝覲進入聖地麥加前,必須在“戒關”受戒,即按規定程式沐浴,消除雜念,淨身換上戒衣,禮拜。受戒標誌著朝覲的開始。

    舍拌 回族哀悼亡人用語。特指丈夫或妻子去世。

    舍膀 回族哀悼亡人用語。特指平輩弟兄姊妹的去世。

    舍散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施捨,常稱做“散乜帖”。

    社頭 中國西北和華北地區一些地方的回族穆斯林,對清真寺負責人如學董或寺管會主任的稱呼。

    赦條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即赦免罪過之意,指真主對人所犯錯誤的寬恕。回族穆斯林常在白拉提夜求赦條。

    聖地 即“禁地”。

    聖後 見“聖裔”。

    聖人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使者,一般專指穆罕默德。

    聖行齋 回族宗教信仰禮儀。即根據《聖訓》而提倡的齋戒,如阿舒拉日的齋戒,升宵日的齋戒,白拉提日的齋戒等等···它們都是主命齋即萊麥丹月齋之外的齋戒,封此齋受嘉許,不封也無罪。

    聖裔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中國回族穆斯林又稱“聖後”,“聖們後裔”,即廣大穆斯林對先知穆罕默德的兒女及其後代的統稱。史載穆罕默德的兒女有4男4女。

    失托靠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無視真主的前定和恩賜,喜歡抱怨之意。如:要多求乞真主,失托靠的話不能說。

    十八段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中國回族穆斯林對《古蘭經》中選出的一些章節的統稱。這些章節多為經常誦讀並且家喻戶曉的短章,又稱做“十八個蘇賴”。

    十八個蘇賴 見“十八段”。

    十大碗 西北回族宴席名稱。又叫“清真十大碗”。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或結婚喜慶之日,穆斯林群眾都要擺宴席,而其代表性的菜肴便是“十大碗”。十大碗的品種在寧夏地區和銀北地區略有不同,但其主要用料大致相同,以牛羊肉,雞肉,黃河鯉魚,雞蛋,珍珠粳米及粉條,土豆,香菜,梅豆,青蘿蔔,夾板,丸子為主。

    使不得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不合乎伊斯蘭教法的,不可以做的行為。如:撒謊吹牛使不得。

    使者 阿拉伯語“魯速里”的意譯。回族穆斯林又稱做“聖人”。伊斯蘭教的六大信仰之一,即“信使者”。回族穆斯林信仰先知和使者,認為先知是直接接受真真主啟示,能作出預言的人;使者則是有明證和教律,負有真主委以專門使命的人。先知和使者都是人因而都不是崇拜的物件,先知和使者沒有區別但有不同的品級。阿丹是第一位先知,依德里斯是早期的使者,而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故通常說: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而且是封印使者。後來使者一詞便專指穆罕默德。

    耍公婆 回族婚俗。結婚之日待客完畢,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們將新娘的婆婆打扮成男相,給其反穿上羊皮襖,頭戴破草帽,耳朵上掛兩串紅辣椒,臉上塗上黑鍋灰,讓其倒騎在毛驢上或長條凳上;將新娘的公公扮成女相,穿花襖,帶女帽臉塗胭脂,讓其拉著毛驢在村子或院子裏邊唱邊轉悠,眾人拍打驢屁股,使驢蹦跳不安,婆婆驚恐萬狀,人們從中逗樂取笑。據說耍公婆的習俗源于人們對公婆脾氣的考驗和調教,並希望以此來打掉未來公婆的威嚴,使兒媳婦日後少受氣。回族諺語:結婚三天沒大小,不耍公婆不熱鬧。

    耍新姐姐 回族婚俗。即鬧洞房,以逗新娘為主。

    水房子 即清真寺或家中禮拜之前做大,小淨的沐浴室。

    涮彎彎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偷閒,玩耍。如:每到幹活的時候,他總是到外邊涮彎彎。

    說學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回族穆斯林到清真寺為自己或自己的子女向開學的阿訇提出要求,希望到該清真寺學習伊斯蘭教知識,叫“說學”。

    四大哈里發 即穆罕默德的四大弟子。他們是:艾布·伯爾克,歐麥爾,奧斯曼,阿里。他們均系輔佐穆罕默德傳播伊斯蘭教有功,經由穆斯林民主產生,成為繼穆罕默德之後的伊斯蘭教政教合一的領袖,並在其執政的年代對捍衛和發展伊斯蘭教起過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故史學家把四人合稱為“四大哈里發”,而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四大哈里發時期”。

    四大經典 即《古蘭經》,《引支勒》,《則逋爾》,《討拉提》,它們被回族穆斯林稱為伊斯蘭教“四大經典”。《古蘭經》降示後,其他3部經典廢止。

    四大天使 伊斯蘭教所信仰的9000多天使中最著名的4位,他們受真主派遣,執行真主的各種任務。他們是:哲布伊萊,專為真主向先知傳達啟示,頒降經文,因其在眾天使中品位最高,故有“天使長”之稱 ;米卡伊勒,負責觀察宇宙,掌管人間衣食給養;阿茲拉伊勒,掌管死亡,負責索取人的性命,故回族穆斯林又稱為“取命天使”,“拿命天仙”;伊斯拉菲勒,專門負責調遣風雨雷電,並在末日來臨時吹響報警的號角,故回族穆斯林稱作“司號天使”,“報警天仙”。

    寺師夫 亦稱“侍師夫”即清真寺水房(沐浴室)內燒水,清掃寺院衛生,為住寺人員做飯的勤雜工。一般住在清真寺裏,由清真寺給付一定的報酬。另外,寺師夫還負責收繳每星期五主麻日教民們散給清真寺的“主麻乜帖”。

    送埋體 回族喪葬習俗。即發喪。為亡人舉行“站者那則”殯禮之後,跟隨送葬的阿訇和人群到墳地,跪在墳旁,在下葬的整個過程中為亡人祈禱,直到掩埋結束。

    損型 回族日常用語。指因行為不端,品行不正而導致形象不好,相貌猥崇。與“德性”同義。如:看他那個損型,能幹出什麼好事來?

    T

    探埋體 回族喪葬習俗。人去世後,將著了水的埋體用白布遮蓋,頭北腳南面西擺放,然後通知親朋好友前來告別,告別時,揭開白布最後探望一下逝者遺容。這一儀式又叫“探面”或“善面”。

    探泉穆斯林朝覲禮儀之一。穆斯林們把在麥加完成朝覲功課之後,到“滲滲泉”飲泉水稱為“探泉”。

    燙麵油香 回族傳統食品。一般多用於亡人忌日,不準備大辦,只是用開水燙麵烙些油香散到清真寺,以表示對亡人的紀念和哀悼。

    掏麻雀 回族民間貿易中傳統的議價方式。皮毛,牲畜及大件物品交易時,雙方伸出右手在袖筒裏通過捏指頭來探價,或將衣物搭在兩人手上,靠手摸價。以這樣的方式進行交易,簡單保密,防止別人鑽空子或起哄。其表達方式為:伸出拇指表示1;同時伸出無名指與小指表示2;同時伸出小指,無名指,中指表示3;同時伸出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表示4;同時伸出五指表示5;同時伸出小指與拇指表示6;拇指,食指與中指捏在一起表示7;同時伸出拇指與食指表示8;食指伸出並勾回表示9;伸出一個拳頭表示10。10以上的數字則需伸出兩次,如先伸出拇指和食指,再伸出一個拳頭,表示80,等等。

    討吃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有兩個含義:1.指小氣,吝嗇,如:那人討吃得很,連一毛錢的乜帖也不願散。2.泛指乞丐(但回族乞丐一般被叫做“要乜帖的”),如:門外來了個討吃。

    討土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即教民向教主討拱北的墳土以沾吉。

    譽抄體 阿拉伯文書法體之一,又被稱為小楷體。該書字體公正,結字較小,字母連接緊密,點,線筆劃粗細均勻。一般多用於譽抄稿件,故名。因早期《古蘭經》,聖訓都是用這種書體抄寫的,所以這種書體又成為廣大穆斯林嚮往的上品,運用十分廣泛。

    蹄璜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指牲畜蹄爪發炎或人的腳氣病。

    提念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1.穆斯林臨終前,由阿訇或家屬提醒,讓其念誦清真言,作證詞或安拉美名歸真。以免因病痛等原因胡言亂語,惹真主惱怒。2.提醒自己要經常念誦清真言,作證詞或《古蘭經》有關啟示,牢記主恩走正道。3.給亡人過爾麥里(乜帖),也叫提念亡人。

    體認 回族宗教哲學術語。指人通過對自身身體構造,生理機制和自然現象生滅變化及其原因的參悟思考而達到的“認識真主”的過程。馬注在《清真指南·體認篇》中說:“人惟認得自己,則觸境逢源,頭頭了悟。”

    甜飯 即八寶飯,見“抓飯”。

    天課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澤卡提”。是伊斯蘭教、五功之一,又稱做“課功”。回族諺語:禮拜是功課,天課是義務。

    天命 即“主命”。

    天仙 即“天使”。

    天園 即“天堂”。如:善功的利潤是天園。

    調養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培養”,“養育”之意。回族穆斯林常說:真主是調養普世的主。

    湯瓶 回族生活用品。俗稱“湯瓶壺”,是回族穆斯林日常洗手洗臉及沐浴的器具,形似茶壺。回族穆斯林講究洗漱用水要流走,認為用過的水再重複使用不乾淨,故喜歡用湯瓶作為洗浴的器具,這樣,所用之水一次性流過,每次流出的水都是淨水。古代湯瓶多為木製品,後來為銅,鐵,鋁,現在多為塑膠製品。由於湯瓶在回族,穆斯林群眾的生活中使用廣泛,後來便成為“清真”的標誌,回族穆斯林飲食攤店前經常可見掛著繪有湯瓶圖案的招牌,以示清真。回族諺語:回回本是口中口,一把湯瓶不離手。

    偷人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勾引別人家的女人或男人。

    頭口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牲口,回族所謂“頭口”主要是指能幹農活的大家畜,如驢,馬,騾等。

    頭重的 回族哀悼亡人用語。特指父母的去世。如:你頭重的父親口喚了,你要節哀呵。

    托靠主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全靠主的允許”之意。如甲問:“你今年能朝覲嗎?”乙答:“托靠主”。參見“因沙安拉”。

    駝戶 回族對新中國成立以前專以駱駝作為長途運輸工具的商人的稱呼。後引申為對富貴人家的稱呼如:馬三現在是駝戶,財大氣粗了。

    W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死亡,回族忌說“死”而說“完”。如:昨天高莊子完了一個人,全莊子的人都去送埋體了。參見“無常”。

    剜險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調皮的意思。如:那家娃娃上樹猴(爬)牆頭,剜險得很。

    王冠體 阿拉伯文書法體之一。埃及近代書法家穆罕默德·馬哈福茲依照前任國王艾哈邁德·福阿德德意願,在字母的上方創作了一種形似王冠的標誌,加在句子開頭的第一個字母上,類似西方文字中大寫字母的作用便於讀者閱讀和理解,故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王冠體。這種字體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和推廣。

    亡人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去世的人,已故的人。回族諺語:亡人奔土如奔金。

    亡人節 即“過七”。

    望月 即“看月”。

    窩眼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順眼,好看。如:小倆口把家收拾得很窩眼。

    猥崇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形容行為委瑣,不大方。如:那日人自從偷了人家的東西後,惹人討厭,被人看不起,他自己也顯得猥崇得很。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結交”的意思,回族諺語:吃喝維不下朋友。

    問家小 回族見面禮。即問候家中大人小孩之意。回民若是分別較長時間後相見,行過色倆目禮之後,便互問“家小好”。如:問:“家裏大人娃兒們都好著哩嘛?”答:“托靠主,都好著哩。你家、大人娃兒們也都好著哩嘛?”

    烏蘇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心中煩悶之意,如:我最近心裏烏蘇得很。

    無常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阿拉伯語的意譯,即去世,回族穆斯林也用阿拉伯語稱逝世為“冒提”。穆斯林一般忌諱說“死”,而說“無常了”,“完了”或“冒提了”,“口喚了”,在回族穆斯林看來,人的逝世只是肉體的消失,而人的靈魂即魯合不死,複命歸真。回族諺語:珍寶藏于大海,不知何處;無常隱於壽數,不知何時。

    五典 回族倫理學術語。亦稱“五倫”,清代回族學者以中國儒家學說中的“五常”(夫婦,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詮釋伊斯蘭教教義而提出的有關人際關係的規範。其內容為1.夫道有五:教之禮法,食之義粟,量豐歉以示寬儉,嚴內外以正閨閫,五傷毀以永繾綣2.婦道有五:言必遵夫,取與必聽令,不私出,不外見,不違夫所欲。3.父道有十:謹胎教,命美名,開乳(初生食以甘物,然後哺乳),報牲(即七日宰牲以謝主),防患害,潔衣食,嚴教訓,擇師董學,量才授業,及其長也,男婚女嫁。4.子道有十:敬事而順,潔誠而養,奉以親身,執守良業,勤學敏善,不危其身,不辱其名,奉父母于無過,親在從其事,親沒守其愛。5.君道有十:體主,法聖,敬賢學,親百姓,廣仁惠,正法度,燭奸,從諫,日省己私,時查民患。6.臣道有十:正其身,高其志,定其心,寬其量。7.兄道有四:寬容,仁愛,體恤,涵養。8.弟道有四:恭敬,順安,循事而勵有屈不慍。9.朋友之道有三:始于合志,中於合義,終於成全。回族諺語:聖教立五典以盡人道。

    五更月 清代回族伊斯蘭教學者劉智創作的宣傳伊斯蘭教教義的韻文。是作者將其所著《天方典禮》,《天方性理》中的“天道”及“性理”部分,以韻文的形式,借助月光在五更時的各種形態如生,新,高,嬌,圓,郎等,進行了形象化的闡釋。由於這種形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故在回族穆斯林群眾中流傳非常廣泛。

    五倫 即“五典”。

    五時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每天的五次禮拜。中國回族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常簡稱為“五時”。如:老馬自從退休在家,五時不撇(不間斷)。

    X

    希吉萊曆 即伊斯蘭教曆。中國回族穆斯林又稱為“回回曆”,特指西元622年9月穆罕默德遷徙麥加地,該年被定為希吉萊曆元年,並以太陰曆計算,每年約354天(見“回回曆”)。

    洗三 回族生育習俗。孩子出生三天的時候,要用熱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並用羊肉臊子麵來款待來賀的親友。這一習俗又叫“喜三”。

    細詳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細緻”,“節儉”,“認真”,“會過日子”之意。如:那兩口子細詳得很,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瞎漢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指不懂經文的人。如:我們都是瞎漢,就是拿起經書來也是不識。後引申為不懂伊斯蘭教法禮儀的人。回族歇後語:瞎漢禮拜——隨夥。

    下茶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形容某人敢做敢為,意志堅定。如:張老闆做事能下茶。據說這一用語源自古漢語“茶不移木”。回族也把訂婚稱做“定茶”,以茶作信物,表示不可變更。

    下油 回族穆斯林紀念亡靈的習俗。回族紀念亡靈過爾麥里,在煎或炸油香,向鍋裏到油時,要先舉意,再口誦經文,然後將油倒入鍋中,開始炸油香。這一程式,叫“下油”。

    下埋體 回族喪葬習俗。即由阿訇向墳坑內安放亡人的屍體。

    下湯 回族生育習俗。當孩子生下來滿月(有些地方在孩子出生後3天或7天)時,親朋好友們便帶上長麵條,羊肉,娘家人還特意為孩子帶來衣服等生活用品前來祝賀。吃長面寓意著孩子健康長壽。這一禮俗被稱為“下湯”。、,還有的地方叫“做滿月”,“賀滿月”。

    下葉子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魄力大,能下狠心。川區又說作“下茶”。

    顯印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燒包,不懂事。如:他老是在客人面前走來走去的,真是個顯印。

    香油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植物油,主要指胡麻油,芝麻油等。

    象年 伊斯蘭教誕生之前阿拉伯的一種紀年號。

    象世 回族伊斯蘭教哲學術語。,指真主所創造的有形有象的客觀物質世界。回族伊斯蘭教認為,由元氣而生陰陽,由陰陽而化為水,火,土,氣四象,由四象而終化育為萬物及人類,於是造化之功告成,象世完備。

    消經 即“小兒錦”。

    小經 即“小兒錦”。

    小爾德 即“開齋節”。

    小兒錦 回族穆斯林中廣泛流行德一種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漢語的拼音文字。其中還夾雜著許多阿拉伯語,波斯語的辭彙和經堂語的專用辭彙,清真寺一般採用這種方法注釋和編寫宗教輔導教材,以便讓使用中文的回族穆斯林使用。一些回族穆斯林還用這種方法通信,記事,作記錄等。回贈穆斯林習慣上把原阿文或波斯文的教材稱為“本經”,而把用阿拉伯文字母,波斯文字母加注拼寫的文本叫“消經”(即消化本經),也叫“小經”,“小兒經”,後來經演變,將“小兒經”稱為“小兒錦”。

    孝崇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孝敬。如:子女們都很孝崇,老倆日子過得很順心。

    修孤蓋 回族家教習俗。即打腳踝。是回族民間對不孝子女的懲罰,但現在一般並不實施,而以批評教育代之。回族群眾長常說:不孝的子女,舅舅有權對不孝子女進行教訓。

    卸擔子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明兒女成家立業。回民認為,幫助兒女成家立業是聖行,是穆斯林的人生義務,是父母的責任,如同壓在肩上的擔子。幫助他們成家立業了,也就是卸掉了擔子。如:你給小兒子把媳婦也娶進了家門,這下你可是徹底卸擔子了。

    學董 即清真寺的寺管會主任 。

    學糧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亦稱“學課”,“貢養”,是本坊全體穆斯林向清真寺施散的糧食或錢,以作為清真寺阿訇,滿拉及管理人員的日常開支。它也是每個清真寺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農村各清真寺有的每年秋夏各收一次,有的限定數額,有的不限,多以小麥,水稻為主。學糧收來後,首先分一部分給阿訇作薪金,然後將下剩的留作清真寺費用。

    鄉老 清真寺幫助學董處理日常事務的人。

    新教 回族穆斯林對新出現的教派的稱呼,現多指“伊赫瓦尼”教派。

    新姐姐 即新媳婦。回族常把新娘昵稱為新姐姐。

    新興教 即“伊赫瓦尼”教派。

    新媽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嬸嬸。

    心疼 回族日常生活習俗。即好看,漂亮,令人心生愛憐。一般主要指小孩和姑娘。如:這個娃娃長得真心疼。

    欽差大聖 即“使者”。

    行大事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舉辦婚禮及結婚宴席。如:老海家今天嫁丫頭(女兒)行大事呢。

    行水 即“著水”。

    行書體 阿拉伯文書法體之一。是當代阿拉伯政府機關,民間百姓運用最廣的書體,它比譽抄體快捷順手,字體清秀妍美,豐滿勻稱,質樸自然。

    羞臉重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臉皮薄”之意。如:他一個男人家,羞臉那麼重,怎能幹大事。又稱作“羞臉大”。

    羞體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伊斯蘭教法規定,凡人體不許外露或不能為他人所見之部位,既是羞體。男人的羞體為肚臍以下至膝蓋以上的部位,婦女則除手足外均為羞體。禮拜時羞體不能外露超過四分之一,大淨時羞體不能讓外人窺見。婦女禮拜時必須戴蓋頭。中國回族穆斯林因生活環境等原因,更注重禮拜時教法對羞體的要求。

    許乜帖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也叫“舉乜帖”,即以錢財許願。如:農曆六月三十號是我父親的年份,我許乜帖要過爾麥里。

    許牲 回族節日習俗。即古爾邦節來臨前夕,回族穆斯林往往先要確定該年所宰之牲(羊或牛,駱駝等)是以誰的名義向真主舉意,這種儀式叫“許牲”。所許之牲,若是以亡人的名義,則所許之牲必須全部散出,家人一口都不能吃;若以活著的人的名義,則應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用在教門上;一份濟貧舍散。古邦爾節許牲之羊,其血液,骨頭,不食用的部分內臟等,都要集中掩埋,不可亂扔。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氣味難聞”之意。如:你今天胃口不好,嘴裏的氣味蓄人得很。

    玄石 玄,黑色。玄石即“黑石”。

    Y

    軋房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中國回族伊斯蘭教的懲罰制度,即對那些不遵守伊斯蘭教教法和教規的人給予開除教籍的處分。

    言傳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表達,說的意思。如:你家有啥事要幫忙,請給我言傳一聲。

    宴席曲 宴席是回族對喜宴的稱呼。宴席曲是一種專門在喜慶場合(如婚宴)上表演的回族民間說唱。內容多以愛情為主,詞語文雅,曲調優美,以說唱為主,道白為輔,其間伴有風趣,優美的舞蹈動作。一般由雙人或更多的偶數男性領唱並相對歌舞。在每段結尾處全場男女老少一齊合唱襯詞,氣氛十分熱烈。

    央姑舅 回族喪葬習俗。送埋體前,由學董,鄉老或家中老輩人帶亡人的兒子向姑舅們要口喚,有了姑舅們的口喚(同意),才能送葬。如亡人之子在亡人生前對亡人不孝,這時姑舅們便不給口喚,沒有口喚不得發喪。這時亡人之子須當眾認錯接受批評,求得寬恕。

    羊齊瑪 回族傳統風味菜肴。其作法為:將羊的全部下水(肚,腸,肝,肺)洗淨煮熟後,切成二寸長,三分寬的肉條,用馬蓮草捆好置入碗內,澆上用花椒,八角,食鹽,薑片兌好的汁子,上籠蒸熟後,灌湯再炒,之後,放清湯燒開去浮沫,盛入盤中撒上蔥花,胡椒粉,香菜末等即成。

    佯務子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記性不好,糊塗之意。如:那是個佯務子的人,你給他說的事,他一會兒就忘記了。

    吆子號 西北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綽號,外號。如:不要隨便給別人起吆子號。

    要口喚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見“口喚”。

    要乜帖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向人討吃,要飯。回族提倡施捨,對乞討者應儘量接濟,反對以施捨欺悔,故將乞丐稱作“要乜帖的”(乜帖,即心意),而乞討者來到人家門口,也都這樣說:“散個乜帖。”參見“乜帖”。

    葉子麻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能幹,有氣魄,有狠勁,敢爭先。如:那人做事口氣大,葉子麻。

    曳性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牽掛,掛念之意。如:兒子常年在外地打工,媽曳性得很。

    一窩絲 回族傳統食品。即手工拉麵,因細而長,下到鍋裏盤旋一窩,故有此名。

    一總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一起,全部之意。如:大家一總到我們家跟爾麥里。

    伊斯蘭教曆 即希吉來歷,中國回族穆斯林又叫“回回曆”。

    營生 西北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事情,職業,生活之意。如:真倒楣,我昨天怎麼幹了那麼一件營生。又如:你是幹啥營生的?

    油面子 回族麵食。又叫做“油茶”。回民出差或出遠門,因飲食不便,一般都自帶乾糧(餅或饃)及油面子。油面子有肉面子和素面子兩種。肉面子一般要將牛肉或羊肉丁炒幹,然後再與麵粉,蔥花,適量的食鹽同炒,直到麵粉發黃,這樣不易變質。吃時用開水沖調。

    油香 回族傳統食品之一。即油餅。但回族油香的製作,非常注意用料。在炸油香(回族人又叫“撈油香”)時要在發酵面裏加入適量香油,雞蛋,並摻入少量薄荷葉粉。若炸甜油香,還要摻入適量的紅塘和蜂蜜。在成圓餅形狀後,還要用刀在中間劃兩個均勻的刀口。吃時要用雙手在碟子裏或桌子上一小塊一小塊掰著吃,回族諺語:吃油香要掰呢,喝蓋碗子要刮呢。

    遊墳 見“走墳”。

    有經人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阿拉伯語的意譯,意為“有經的人”,“信奉天經的人”,《古蘭經》中對信奉“天啟”經典者的泛稱。後專指猶太教和基督教徒,因他們分別信奉“天啟”的經典《摩西五經》和《舊約》,故被稱為“有經人”。

    有水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又稱“帶水”,“有大水”,即洗過大淨。回族穆斯林在重要的宗教活動或參加節日活動(包括上灶幫廚等)之前,都要按規定的程式洗大淨,稱為“有水”。如:我身上有水呢,讓我來上鍋撈油香。

    圓經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又叫“了經”。每逢重要的宗教日期或紀念亡靈都要圓經,並過爾麥里。圓經一般從《古蘭經》開端章開始,由一人單念至第92章,然後舉行爾麥里儀式,由伊瑪目領導,從第93 章誦至第114章,每章都由一人單誦,誦完一章大家齊聲念一段贊辭,將這22章誦完。整個過程稱為圓經。

    月份 回族紀念亡人的用語。特指親人去世後每月的忌日。如在十二月(農曆)十七日去世,那麼以後每個月的十七日都是亡人的月份。如:今天是我媽的月份,我要抹個鍋。

    月婆子 寧夏回族對剛生了小孩,還在月子中的婦女的稱呼。

    月娃子 即尚未滿月的嬰兒。

    Z

    雜學 穆斯林日常使用的宗教課本。其內容為伊斯蘭教基本功修的一些主要念辭,常識,故被稱作“雜學”。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意即殺。回族對可吃家畜,都要請阿訇宰,忌說殺。如:宰雞,宰羊,宰牛。

    贊念 回族穆斯林視為主命的宗教功修之一,指個人或集體對真主的和聖人的讚頌。

    遭孽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做壞事。因回族穆斯林信仰後世,認為今世做了壞事,必遭來世的懲罰。所以稱今世的一切罪惡之事皆為遭孽。如:浪費糧食是遭孽的事。

    造的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真主已經安排好,造化好了的,又常說做“造來的”。如:牛馬為人服務,那是造的。

    造然 回族穆斯林日常生活用語。即創造,安排的意思。如:人世間的一切事情,都是真主的造然。

    走墳 回族喪禮習俗。又叫“遊墳”。一般在聚禮,節日會禮之後或亡人的生辰,忌日,家人(男性)請阿訇前往墳地念經,以盡搭救亡人之責。還有到拱北為穆斯林的先賢,哲人們走墳的。回族諺語:常為父母走墳,天仙為他祈福。又:走墳是美德,人墳是主命。

    賊漢子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又叫“野漢子”,即嫖客,作風不正的男人。如:那人不務正業,還是個賊漢子。

    爭姑舅 回族喪葬習俗。即在為亡人站者那則殯禮之後,亡人生前曾受到過子女的或家人的,眾人的委屈和不公平對待,姑舅便站起來為亡人鳴不平,以使大家對亡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之後才可送埋體(發喪)。

    紫肉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瘦肉。“紫肉”與“壯肉”相對。參見“壯”。

    寧夏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念zua,四聲。即“昨天”的意思。

    齋功 見“封齋”。

    齋戒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伊斯蘭教五功之一。見“封齋”。

    齋月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齋戒之月。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教曆9月為齋月,穆斯林要在這個月內封齋,飲,食只能在天黑,黎明前進行,白天禁戒飲,食。回族穆斯林們認為齋月是最尊貴,最吉祥的月份。參見“封齋”。

    折擱 西北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折磨,虐待之意。如:她是被人販子賣到這地方的,被買家折擱得不成樣子。

    至聖 指伊斯蘭教最後一位聖人穆罕默德。伊斯蘭教將聖人分為四個品級1.列聖(先知);2.欽差(使者);3.大聖;4.至聖。穆罕默德即為至聖。

    知感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對真主的感謝,又稱為“念知感”。一般成全了一件事,或在他人遭受損失,而自己未受損失時,或別人稱讚自己的福氣好時,便回答說:“知感主。”在安慰別人要知足時,也常說:“多念知感”。回族諺語:不念知感,不能端碗(指吃飯時要默念感激真主的“清真言”)。

    站班 回族穆斯林在禮拜時,要一排排排列成橫隊形,前後排間距80公分,左右相互挨緊,這種禮拜形式叫做“站班”。

    沾吉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即分享先知,聖人,聖地的恩澤,以求吉祥,平安和幸福。如凡朝覲歸來的哈吉們一回到家鄉,人們往往便上前與他們擁抱,以沾吉。而分得他們從、聖地帶來的滲滲泉水或用滲滲泉水洗或的白布(用作屍衣),也被視做是沾吉。

    站者那則 回族喪禮習俗。見“者那則”。

    展脫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形容行為舉止大方,瀟灑。如:我們在人前要展脫,不要猥猥崇崇的。

    占乃提 即“天園”,“天堂”。

    張經示道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大驚小怪,小題大做的意思。如: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看你張經示道的。

    真乘 見“三乘”。

    真假 回族哲理用語。回族信前定,信後世。認為現世是虛假的,短暫的,後世才是真實的,永恆的。活在現世的人,要為後世的幸福早做打算,即生前要多做善事,敬畏真主,感念真主,以求得兩世吉慶。

    真宰 即“真主”。

    真主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為伊斯蘭教所信仰的萬物的主宰。真主一詞,源於“真一清靜,主宰一切”之意,是伊斯蘭教六大信仰(信真主,信天使,信經典,信聖人,信前定,信複生)的核心。真主有99個美名,回族穆斯林常說的有“普善的”,“萬能的”,“大能的”,“獨一的”等。伊斯蘭教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真主創造的,真主大仁大慈,賞善罰惡,無形象,無方位,無所不在,是宇宙的唯一主宰者。回族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還常用波斯語稱為“胡達”,“赫達”,或用阿拉伯語稱為“安拉”。

    正道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特指伊斯蘭教。又稱做“正教”。

    正教 回族穆斯林對伊斯蘭教的尊稱。

    轉坊 指為宗教事宜而一坊一坊奔波。

    轉費達 回族喪葬習俗。費達,阿拉伯語的音譯,又譯做“菲達”,意為“罰贖”,“贖買”。轉費達是以《古蘭經》或錢財等做為罰贖的補償,替死人贖罪的一種儀式。一般在舉行站者那則儀式前進行。阿訇領著眾人按順時針輪番傳遞《古蘭經》或錢物(由於教派不同,或用《古蘭經》或用錢物)。轉費達的錢物的多少是根據亡人家庭生活或亡人舉意出散的乜帖與生前所欠主命拜功的數目而定的;輪番傳遞圈數的多少,是根據參加儀式人數的多少而決定的。若是用錢財轉費達,那麼在轉費達儀式舉行之後,則將贖金全部散發給參加殯禮的人們及捐給清真寺。

    轉經 回族喪禮習俗。即用《古蘭經》替亡人轉費達,又稱“經轉”。接,轉經為亡人祈求真主饒恕。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真主”。回民在日常生活中常喜歡說:“主啊,赫達呀!”或“惟主的”等,皆指“真主”。回族諺語:人喜歡,主喜歡(指世人所喜歡的那些真善美的東西,真主同樣喜歡,以此告戒人們要成為熱愛真善美的人,要做真善美的事)。

    主命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即真主的命令。回族穆斯林認為主命是真主制定,穆斯林必須遵行的命令,是一切宗教功修的首要,如堅定信仰,堅守教義,堅持五功等都被視為主命,又叫“天命”。天命這個詞只是書面語,在日常生活中,回族穆斯林多使用“主命”這個詞。

    主命齋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又稱作“天命齋”(回族穆斯林一般不說“天命齋”),即萊麥丹月齋。是所有穆斯林必須履行的宗教功課。見“封齋”。

    抓茶 回族茶俗。即給蓋碗內配放各種茶料,並擺放在客人面前,沏上開水。如有客來,主人一般都要招呼家人說“抓個茶”或“抓個盅子”。參見“蓋碗茶”。

    抓飯 回族飲食名稱。回族穆斯林宴席最後端上桌的一道飯。用江米及桂花,核桃仁,蘋果片,梨片,葡萄乾,枸杞,紅棗等做成,現在多稱做“甜飯”,以區別新疆的“抓飯”。

    抓盅子 回族茶俗。即為客人沏蓋碗茶,見“抓茶”。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肥的意思,回族為與豬肥相區別,在說羊肥的時不說肥而說“這只羊壯得很”。引申開去,回族一般在說其他可吃家畜家禽如牛,雞,鴨等肉肥的時,也都忌說“肥”,而說“壯”。

    忠孝節 即“古爾邦節”。

    著水 回族喪葬習俗。常被念做“抓水”,“捉水”。即按照伊斯蘭教的禮儀和程式為亡人大淨,又叫做“行水”。參見“大淨”。

    著子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著”念四聲,即棉襖,襖子。如:天氣已經暖和了,你怎麼還穿著子?這一用語,目前多在年紀大的人中使用。

    坐靜 回族穆斯林經堂語。1.指齋月結束後的10天中,阿訇和部分教民在禮拜殿內靜坐7日或10日。2.指伊斯蘭教門宦中的教主在做教主之前,在拱北或道堂坐21或40天。

    坐夜 即“格德爾之夜”。

    罪性 回族日常生活用語。即有罪的,不合行為規範的言行。主要指一切違背主命和教法的言行,如以物配主,輕視《古蘭經》和聖訓,忤逆父母,邪術,殺人,吃利息,侵吞孤兒財產,誣衊貞女,姦淫婦女,殺害子女,臨陣脫逃,作偽證,偷盜酗酒,販毒吸毒,賭博,食用穆斯林禁食之物等,均被視為“大罪”,而其他輕微的過失或錯誤則被視為“小罪”。如:那人偷盜酗酒,罪性得很。

    尊月 回族宗教信仰習俗。即以新月為尊。看見新月,馬上決定封齋或開齋。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